2009年10月2日星期五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在图书馆定居

Posted: 01 Oct 2009 09:44 AM PDT

昨天,我贴了图书馆的世界纪录,今天再讲一件趣事。

2004年5月,美国媒体报道,纽约大学有一个学生,他居然在校图书馆里住了8个月,天天晚上在那里睡觉,原因是他住不起学校的宿舍。于是,美国媒体感叹,本国的大学真是太贵了。

纽约大学是著名的私立大学,学费之高是出名的。据统计,2004年该校本科生平均校内支出如下:

  * 学费 - $28,617

  * 住宿费 - $10,149

  * 餐费 - $1,536

  * 课本费 - $600

这样加起来,一年就超过4万美元了。而且,这还只是校内支出,不含校外支出。所以,纽约大学一般人读不起,除非有奖学金。报道中的那个学生有奖学金,而且同时打四份工,还申请了助学贷款,但即使这样,他也只能刚刚付清学费,实在付不出住宿费,因此他就只好咬牙住到图书馆里去了。

我对这则新闻感兴趣的地方,与美国媒体不同。我很好奇,他怎么在图书馆里过日子呢?怎么会连续8个月没有人发现呢?试想一下,假如换了国内的高校图书馆,他即使能躲在里面过夜,也一定像老鼠一样,过得灰溜溜。

报道中是这样说的:

  * 该图书馆是24小时开放,所以从来没人赶他出去。

  * 图书馆有自助寄包箱,他把所有个人用品都锁在里面。

  * 他在图书馆卫生间进行日常洗漱,洗澡则在校外或借用同学宿舍。

  * 每晚11点以后,他找一张没人的阅读桌,在桌子下面铺好睡袋,钻进去睡觉。

下面,就来看看这家Bobst图书馆的照片,看看这个学生到底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

1. 纽约大学图书馆的外观。

2. 走近一点看近景。

3. 图书馆的正门。

4. 入口处和底层大厅。

5. 底楼悬挂的历任校长的肖像。

6. 从中庭看内景。

7. 内部的全景。

8. 阅览室外面的休息场所。

9. 书库里的阅览座位。

10. 阅览室。

11. 自修室。

看完这些照片,我觉得那个学生在里面过得一定还不错,而且能够就近看书。如果你能忍受生活上的不便,那么住在这样的图书馆中,其实也很自在。事实上,媒体曝光后,纽约大学决定向这个学生提供免费宿舍,条件是他保证不继续住在图书馆里。这就是说,如果这个学生不想走,校方根本没办法禁止他,因为图书馆本来就是要让人待在里面的,建造图书馆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适合人待的读书地方,而不是造一个堆放书籍的仓库。

纽约大学图书馆这样的条件,在美国一流高校非常普遍。一般名校的图书馆都是24小时开放,学生可以在里面很舒适地读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张五常在南加州大学读研究生,他声称自己在图书馆里住了两年多。

"当年作研究生,我在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图书馆断断续续地睡了两年多。……说断断续续,因为当时有自己的小公寓,交得起房租,只为了读书方便而选睡图书馆,不回到自己的公寓去。……那时大学的图书馆每天开二十四小时,每年开三百六十五天。作研究生的可以申请,在图书馆内拿得一个专用小室(称cubicle),在地上对角可以睡觉。小室内有书桌,桌上的墙有书架,小室有门,可上锁,外人不得闯进也。台灯是自备的,也带了枕头、被铺、清洁用品之类,而重要的是一枝发热针,用于把罐头汤在数分钟内煮开,与饼干同吃大有奇趣。不是没有钱吃得较好的,而是懒得跑到外间吃汉堡包。"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也很希望学校图书馆能够通宵开放,让我多看一点书。但是,国内高校图书馆普遍是晚上10点关门,而且在里面读书很不舒服,座位小、灯光暗、人多嘈杂、没有休息的沙发等等,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是把书外借出来看,但是这样就不能最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设备,而且不利于共享和保护藏书。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图书馆,都是以馆内阅读为主、外借为辅的,甚至完全禁止外借。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设备都在升级。从硬件上看,其实与美国的差距并不大。以我的母校上海财经大学的新图书馆为例,我觉得,硬件设备不会比上面照片里的纽约大学图书馆差太多。当然,藏书数量和读书的舒适度,是没法跟人家比的。我希望,未来中国的图书馆不仅硬件要升级,服务理念也要升级,不要把图书馆只当作一个藏书的仓库,而要把它建成一个让读者舒舒服服读书的地方,一个让人愿意长时间待在里面、甚至愿意在其中定居的地方。要知道,未来的书籍都是电子书籍,所以藏书的空间已经不重要了,一个硬盘就可以放入几百万册藏书,那些让读者待得不舒服的图书馆,都会被淘汰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