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0日星期二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经济增长是如何换来的?

Posted: 30 Aug 2011 01:48 AM PDT

去年,何毓琦教授推荐了《纽约时报杂志》的一篇长文《中国会变成消费大国吗?》(中译)。

那篇文章非常长,足足有十几页,我一直拖着没看,直到上周末才读完。

它的作者是普利策奖得主David Leonhard,他以自己在中国各地的采访经历,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走向。看完以后,我一声长叹,为什么想要了解中国,只有去看外国报纸?

(图片说明:中国正在致力于从生产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Credit: Lars Tunbjor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David Leonhardt认为,经济增长是中国政府压倒一切的政策目标。因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就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保证政治统治。所以,为了维持经济增长,政府动用了各种手段。

他举了一些例子,我认为非常具有洞察力:

  (1)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压低煤炭、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价格。这实质上是让中西部省份补贴沿海省份,因为当时沿海省份经济增长最快。

  (2)压低储蓄利率。这样做减少了居民收益,但是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为企业提供了便宜的资金,等同于居民补贴企业。

  (3)压低工资。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职工的工资增长速度。这保证企业----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企业(它们对经济增长和就业贡献最大)----获得便宜的劳动力。

  (4)不允许自行组织工会。由于工人没有统一的组织,这使企业可以方便地解雇工人,同时也有助保持低工资。

  (5)维持严密的户口制度。这一方面阻止劳动力向工资高的地方迁移、另一方面由于户口与福利制度挂钩,没有户口就享受不到当地的福利,这就降低了政府的福利支出,使得政府有更多的钱用于投资。

  (6)社会福利严重不足。教育、失业、医疗、住房等支出,全部或大多数要由个人承担,这大大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负担。

  (7)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低汇率使得出口商品变得更便宜,同时也压低了人民币的购买力,这相当于让外国人买得更多,让本国居民买得更少。实质上,就是本国居民补贴本国的出口企业。

===================================

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的出口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1978-2008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18%;2001-2008年,更是达到了年均增长25%,每三年翻一倍。出口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

但是,这些增长背后的代价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换来的?

......我们的政府、媒体、经济学家保持沉默,装作没有看见,甚至否认代价的存在。

好在未来的人们不会忘记这一切。当历史学家回顾我们这个年代,他们首先会看到底层人民忍受的苦难,然后久久地沉思,以此换来的经济增长是否值得。

另一方面,这样的增长模式再也走不下去了。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主要优势的出口经济,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中国商品要想继续畅销世界,不能再靠便宜的价格(因为已经不便宜了),而必须依靠更好的产品,依靠创新。但是,一个无法自由地思考、表达、集社的社会,真的会有创新吗?真的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吗?

(完)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