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
Posted: 17 Aug 2011 09:11 PM PDT 这一周,我在读南京大学历史系高华教授的文集(下载链接)。 书中提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内曾经有过一场"做饭技术革新运动"。我对这个运动充满好奇,就去查了一些资料,结果大开眼界,它简直比荒诞小说还要离奇。 这个事件充分说明了,在专制制度之下,欺上瞒下、全民智昏可以到达一种多么骇人的程度。 ================================================ "做饭技术革新运动"大事记 阮一峰 整理 (图片说明:六十年代的公共食堂)
辽宁省黑山县宣布,发明了玉米"先蒸、后磨、再煮"的做饭方法,大大提高出饭量。 这种方法先将玉米蒸到五分熟,然后将半生不熟的玉米拿去磨,磨成粉状后再拌水做成馍,最后再将馍蒸熟。以前,1斤玉米只能出馍1.5--1.7斤,而新做法能出馍2.5--2.7斤。 报道称,食用了增量法制作的玉米面后,"群众红光满面,生产劲头十足"。 1959年5月13日 辽宁省委在黑山县三台子乡召开推广"玉米食用增量法"经验介绍现场会。 会议由副省长仇友文主持,各市县的财贸部长、粮食局长和部分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各人民公社党委书记,主任、管理区总支部书记、食堂炊事员等共500多人参加。在会上,大虎山卫星公社党委书记王玉林介绍了"玉米食用增量法"的经验,黑山县委书记王树森介绍了全县推广这一经验的情况。 与会人员参观了"玉米食用增量法"的操作过程,亲口品尝新法做出的各种饭食。经过听、看、吃等一条龙实践,与会人员一致肯定和赞扬"黑山经验",要求省委立即在全省推广。 会后,中共辽宁省委发出通知,在全省推广"黑山经验","要求各级党委和人民委员会立即指定一名书记或市长、县长挂帅,把推广'玉米食用增量法'当作当前关心群众生活大事来抓。在城市和乡村的一切集体伙食单位中毫不例外地积极推广这一经验。"同时,辽宁省委还要求各地"在学习和推广黑山县'玉米食用增量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改进和提高,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做饭方法"。 (图片说明:大跃进时代的稻田) 1959年6月1日 中共辽宁省委专门报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认为"玉米食用增量法"是重大技术革新,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很大意义。 报告认为:"玉米食用增量法"可以提高出饭率百分之五十--八十,并且做出来的食品好吃、容易消化、营养价值也大为提高。真正做到"吃饱、又节约"。这是玉米食用方法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报告总结了四条经验:
最后,辽宁省委认为:
毛泽东阅完报告后立即作了批示:"同意转发全国各地研究试行。" (图片说明:大跃进时代载重156吨的汽车) 1959年6月3日 中共中央发出(59)520号文件,将辽宁省委的经验报告转发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要求各地参照辽宁省的做法进行研究和试行,建议各地对别的粮食也进行试验。 1960年1月 上海市川沙县推出旨在提高"出饭率"的"先进烧饭法",将原先粳米一斤的"出饭率",从2斤提高到2斤8两。 1960年2月26日 辽宁省委又向中共中央递交了《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开展做饭技术革新运动的报告》。 报告总结了几个月来辽宁省贯彻中共中央(59)520号文件精神的情况,进一步肯定了"粮食食用增量法"的可行性。报告指出:不但玉米可以增量,而且其他粮食也可以增量,只要经过:泡、烫、榨、发(酵)、磨,都能增量。 报告认为:这个规律,对进一步挖掘粮食潜力,保证人民吃饱、吃好和更多地节约粮食,都具有重大意义。 (图片说明:大跃进时代的玉米) 1960年3月初 中国科学院、粮食部、卫生部等有关单位召集有关人员和研究专家,专门召开了以"粮食食用增量法"为主题的研讨会。 与会人员普遍认为:
此前,中国医学科学院、粮食部粮食科学研究所、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卫生防疫站、第四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湖北分院和武汉医学院,以及浙江省卫生实验院等众多的科研机构,已经先期参与了这项研究工作。各研究机构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从而为"粮食食用增量法"的推广增加了筹码。 1960年3月25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学系发布了一份《关于主食增量烹调法的科学研究资料》。 该研究资料从三个方面说明了主食烹调增量法的优越性:
最后的结论是:
(图片说明:大运进时代的棉花) 1960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发出(60)300号文件,转发了《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开展做饭技术革新运动的报告》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关于主食增量烹调法的研究资料》。 文件强调指出:
1960年4月 河南省贯彻中共中央(60)300号文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最先树起了一面"红旗"。 河南的做法是将原粮煮到六七分熟,比"黑山经验"又多煮二分熟,然后从汤中捞出,再用水磨将原粮磨成糊状,并将酵母放在面糊中,发酵后再蒸熟。据报告称:传统做法1斤玉米最多只能蒸出2斤馍,采取增量法后1斤玉米可以蒸出5斤馍。 1960年5月 全国各地的"粮食烹调增量法"纷纷问世,层出不穷。 主要代表有四川邛崃县的"火米(蒸谷子)增量法"、蒲江县的"三开一煮法"、重庆的"冷水发饭法"、北京密云县的"烫面"、"双蒸"、"水磨"法、兰州市的"水发面蒸馍法"、西安市的"碗蒸馍增量法"和"纯面增量法"、河南鲁山县的"煮后干磨汤面增量法"、湖北省的"一炒、一泡、一蒸做饭法"、武汉市的"蒸米做饭法"......辽宁省抚顺市更是技高一筹,"用土超声波使油水乳化",创造出"油水混合"的"食油食用增量法"。 所有这些方法,无不贴上"出饭率高、易消化、营养好"等标签。 (图片说明:大跃进时代的猪) 1960年6月 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辽宁、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内蒙古、四川、江西、陕西、广西等省已有50%至90%的集体食堂采用了增量法。 其中辽宁省成绩最大,城市集体食堂有90%左右采用了增量法,农村集体食堂也达到80%,城乡饮食业100%采用了增量法。 各地的经验总结报告雪片似地飞向北京,仅辽宁省就有一百多种"粮食增量法",其中"经过省、市、县鉴定和日常使用,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为三十三种"。 介绍几种如下:
各种粮食增量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平时做饭时多加水。所谓粮食增量法其实就是做饭加水法。可是,河南遂平县委却这样解释粮食之所以能增量的"科学原理":
并且,还能增加营养:
这些脱离实际的研究报告,在各级领导的授意下,经过有关部门的精心炮制和文人墨客的层层润色,逐级加工上报,结果是各省"粮食节约"数以万吨计,而农村因饥荒饿死人现象有增无减。 [参考文献] * 蔡天新: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烹调增量法"的历史反思,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 * 高华:大饥荒中的"粮食食用增量法"与代食品 * 百度百科:做饭技术革新运动 * 罗平汉:违背自然原理的"粮食增量法"是怎样出炉的 (完) 文档信息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