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6日星期四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海盗湾的其他项目

Posted: 26 Nov 2009 04:05 AM PST

界最大BT下载网站"海盗湾"的开发团队,技术强悍,且非常富有创造力。

除了海盗湾以外,他们还制作了许多其他项目,都很有特色,值得一一介绍。

一、Bayimg.com

网址:http://bayimg.com

这是一个图片储存网站,可以上传任意图片。该网站承诺绝不进行任何审查,并且号称支持140种图片格式。我上传了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欢迎参观

二、VideoBay

网址:http://thevideobay.org

这是一个视频分享网站,主要特色是使用HTML5的视频播放标签。不用任何播放器,只要浏览器支持HTML5,就能直接看视频。但是不知为什么,这个网站今天打不开,上个星期还是可以访问的,我还在上面看了动画片《南方公园》呢。

三、SlopsBox

网址:http://slopsbox.com

它提供一次性Email地址服务。如果你需要临时地址收发电子邮件,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更妙的是,它还提供了一长串的备用域名,供你选用。遗憾的是,它的中文支持有问题,遇到中文会显示乱码。

四、BayWords

网址:http://baywords.com

这是海盗湾提供的网志服务。如果你想把自己的网志,放在他们的服务器上,可以去注册一个用户名。那里使用的平台好像是WordPress MU。

五、SuprNova

网址:http://suprnova.org

这也是BT下载网站,与海盗湾的区别主要是Tracker和用户界面不一样。不过,从今年8月份后,该站就停止运作了,目前处于半关闭状态。

六、PasteBay

网址:http://pastebay.com

这个网站主要用来分享代码片段,目前支持60多种语言。比如,我刚才贴了一段经典的C语言"Hello World"。

七、ShareReactor

网址:http://sharereactor.com

这是海盗湾提供的Torrent文件索引网站,只有经过验证、确保有效的Torrent才收入其中,因此非常有用。比如,通过订阅Feed,我们可以知道今天又出现了哪些DVD Rips或者PC Games

八、SuprBay

网址:http://suprbay.org

这是海盗湾的官方论坛。如果你遇到BT下载的疑难问题,或者要求重新发布某个Torrent,就可以去那里发帖子。

(完)

关于杨宪益先生

Posted: 25 Nov 2009 06:03 AM PST

前天,杨宪益先生去世了。

我读大学的时候,最佩服两位翻译家,一位(对)就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另一位是沙博理先生。

我记得,好像有一个统计,从1949年到80年代中期,我国译成英语的文学作品,有一半以上出自杨宪益和戴乃迭,其中尤以《红楼梦》的英译本最为著名。当今世界共有两种《红楼梦》的英文全译本,可惜的是,两位译者都在今年去世了。(另一位是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于7月31日病逝。)

得知杨先生去世后,我就想写一些纪念文字,但是不知道怎么写。先生的学问和英语水平,不是我有能力评论的。如果我写的话,肯定是主要写一些政治事件。将政治凸显成一位大学者人生中第一位的内容,这样是否合适呢?……好在后来,我看到了杨先生的一段谈话,这才感到有点放心了。

杨先生说:

谈文化重建问题不如谈政治改革问题。因为没有政治改革的话谈不上文化重建。我认为像粱漱溟先生也好,冯友兰先生也好,或者是吴宓先生也好,哪一位如果说是关了门出了什么灵丹妙药就可以把文化重建——几分是儒家,几分是西方思想——就能解决文化重建的问题,我认为是一种幻想。我觉得只要是有一个开明的政治,自然的文化就会重建。至于说旧的东西保留多少,吸取多少,外面的东西拿进来多少,这个问题到时候就会解决。

是啊,中国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政治问题。政治不解决,其他问题都解决不了。既然如此,我们这一代人就先从政治角度看待杨先生,让未来的人们再从文化和学术角度去评价。

杨宪益的一生,是非常矛盾的一生。他的背景和气质,与他的祖国格格不入,更接近于西方人,可是他却一门心思要和他的祖国融为一体,结果命运同他开尽了玩笑。

他出生豪门,却向往革命,终生支持社会主义运动;他留学英国,衣食无忧,却在抗日战争最低潮的1940年毅然回国;他娶了一个英国女孩,要求对方完全中国化,可是这桩婚姻在文革中却成了间谍罪的证据,导致他入狱四年;他对英语并无特别兴趣,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翻译家;他喜爱文学,可是翻译的不少文学作品却没有文学价值,完全是因为上级的命令;他不喜欢《红楼梦》,却把这本书全部译成了英文;他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却没有留下自己的作品,终生为他人的文字做嫁衣裳;他从不在乎生死,文革中公然说"枪毙我也无所谓",却活到了九十五岁的高寿。这就是杨宪益,一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普通却不平凡的一生。

想了解杨宪益先生的一生,一定要读他在九十年代出版的英文自传《白虎星照命》(White Tiger)。

国内曾经出版过中译本,名字为《漏船载酒忆当年》,点击这里下载。

可是,这个译本是一个节译本,凡是与政治有关的敏感内容都删除了。

杨宪益先生在上世纪末的某一年春夏之交,曾经是个风云人物。他在那一年的经历,是不能被忘记的,这是他晚年的大事,也是他气节的体现。

请看这一段:

将近年底时,形势稍微平静了一点儿,党突然宣布它的决定:所有党员必须重新登记,同时每人要写一份关于"xxx事件"的表现的总结进行自我批评。

既然我不承认自己有任何过错,况且,我仍然谴责那些应对这起悲剧事件负责的掌权者,我决定,我不参加这个"党员重新登记"。因此,我写了一个纸条给党书记说,我的认识仍然和以前相同,所以我要求退党。

党书记对我说,他们认为我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如果我悔改的话,他们可以考虑从宽处理我。可既然我这样决定,那他们就不得不召开会议将我开除出党。

于是,这个党内会议召开了,支部全体成员到会,总共只有十二人。出席者中有一半人认为我的所作所为应该受到批评。他们并没有试图说服我说"xxxxx是正当的",也没有说"xxxxx没有死一个人",他们只是批评我说,作为一个党员不应该反对党的决定,特别是对外国记者发表谈话,引起了那么大的国际影响,违反了党的纪律,他们还批评我,不应该把党和北洋军阀以及残暴的日本侵略者相比,参加会议的另一半党员保持沉默。接着他们开始表决:同意开除我的人举手。经过短暂的犹豫后,所有的人都举了手。然后,他们要求我发言表态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表示悔悟。我只是简短地表示我服从他们的决定,会议就结束了。

还有更火爆的:

Running from trouble does not particularly suit my character. But because many people in China and abroad had heard my angry denunciations through the radio, my friends and relatives began to worry about my safety in case the government would come to settle accounts with me. In those early days after the massacre, many people who voiced support for the students and denounced the fovernment were arrested and taken away to prison. People said that those who got arrested were usually brutally beaten and some were even killed. One heard all sorts of stories. It is inpossible to tell which ones were true or exaggerated. Anyway many people disappeared during that period. Some may have gone into hiding while others might have arrested or killed. For over a week Beijing became a ghost city under the reign of white terror.

One evening when Gladys and I were just chatting with a neighbour, an American expert, an old friend of mine who worked in the Foreign Languages Bureau but in a different section, suddenly sent his maid over with a note. The note said that he had heard from reliable sources that the security police might come and arrest me -- either that evening or the next. In those days we heard that most people arrested were taken away at night, after ten o'clock, so that it would not cause any commotion. He suggested that I should go into hiding at once. He would send someone to fetch me 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and I should leave immediately, taking no luggage at all, so that it would not arouse suspicion at the bureau.

I then called Gladys to come out of the sitting room and whispered to her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I told her not to worry, that I would come back in a few days, and there would be people passing news of my whereabouts to her. Then I left. I was met by that friend's son at the corner of the main street. It was getting dark and had started raining a bit, but there still some old people on the roadside chatting about the recent events. My friend's son made me sit on the back of his bicycle and took me to his house. I was given a room to stay in and told not to come out. They looked after me very well for two nights and told me the news they heard from outside.

In those days, there were still sounds of sporadic shooting at night. Then they heard there had been soldiers searching a peasants' hotel nearby and some people there were arrested or shot. They decided it was not safe for me to stay in that district. I must leave beijing, either to hide myself in another city or get a false passport and get out of China. I told them that I had no intention of leaving China, and certainly not with a false passport. They insisted that I must not go home for the time being. So I said I would take a trip to Changchun in the north-east to see my daughter Zhi, who had just had a new baby, and they agreed. My friend then got me a the train ticket and arranged to have a young man escort me to see that I arrived safely. They even advised me to wear dark glasses and a cap to disguise myself.

The journey went without mishap. I did not wear the cap nor the dark glasses. During that period the train authorities did have to check up on a passenger's identity so I showed them my PPCC card with my name and photograph and the examined it, but nothing happened.

看了这些片段,你是不是对这本自传,充满了向往?好消息是,雷音女士在香港出版的《杨宪益传》,完整地引用了这本自传的所有内容。

赶快点击此处下载全书,晚了可能就被删了。

P.S.

原文件在上传24小时后已经被删了,目前还有其他网址可供下载。

(完)

2009年11月24日星期二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免费经济学

Posted: 23 Nov 2009 05:18 AM PST

本文的副标题是"为什么我喜欢互联网"。

今年7月,《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出版了一本新书《免费经济学》(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

他指出,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趋势,那就是免费!

凡是与互联网有关的东西,或多或少,都可以免费得到。你可以免费地在网上浏览新闻、阅读书籍、听音乐、看电影、搜索网页、收发邮件,甚至还可以免费打电话。说实话,一样东西只要上了网,就一定有办法免费使用。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以为这只是因为互联网刚刚起步,商业模式不成熟,免费只是暂时的。后来发现,不对头,免费简直就是互联网的天性,想抛弃都抛弃不掉,互联网文化说到底就是四个字"免费共享"。那些尝试对互联网全面收费的公司,都死得很难看。而那些在网上活得最好的公司,恰恰都是本领域免费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这绝不是偶然的。

唱片业是受互联网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所有歌曲的mp3都在网上免费分享。起初,唱片公司的策略是,禁止mp3文件传播。于是,这些公司不停地提起诉讼,后来发现实在是做不到,根本禁不完。他们就改变策略,允许苹果公司的iTunes网上商店销售合法的mp3文件,每首歌0.99美元,而且文件上面都附有权限管理技术(简称DRM),防止购买者将文件拷贝给其他人。2007年2月,苹果公司的CEO乔布斯写了一封有名的公开信,建议唱片公司放弃DRM,因为盗版实际上无法防止,不如把自由还给消费者。现在,苹果公司出售的歌曲,都是纯粹的mp3文件,没有任何限制,随便你怎么使用。现实就是,不管法律怎么规定,音乐实际上已经接近于免费产品了,就连唱片公司都已经开始默默接受这个事实了。

为什么免费是互联网的主流?

这里有两个原因。

首先,互联网产品有一个显著特点,用经济学语言说,就是它的边际成本接近0。"边际成本"指的是,新增一个用户所产生的成本。一个网站,多一个人使用,或少一个人使用,成本不会有任何区别。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一种产品,像互联网那样,可以零成本扩张用户。如果一个网站有大量用户(超过100万),那么分摊到每个用户头上的运营成本,实际上是很低很低的。更何况,互联网的主要成本——带宽、储存、计算能力——都在急剧下降,最终也将接近0。

其次,只要是文件,就可以被快速复制,根本没有办法防止,或者即使有办法,也由于实施成本太高,而不可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网站卖的是可以被拷贝的东西,它就很难发展收费用户,因为用户之间互相分享的成本太低了。

你可以想一下,一家公司如果想大量发展用户,它会怎么做?传统的方法是,发放一些促销品,供用户免费试用。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我的促销品是零成本,而且用户可以方便地互相拷贝,那么为什么我不给所有人免费试用呢?要知道,没有任何一种经营策略,比免费策略更有效了。另一方面,将复制成本为零的商品卖一个高价,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所以,这就是免费模式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无法推翻的原因。

更要命的是,一旦公司的主要业务上了网,那么免费就不再是一个选项了,而是不可避免的唯一选项。因为即使你不免费,你的竞争对手迟早也会免费。就像前面说的,免费是最强大的竞争武器,谁先用谁就能占领市场,那么与其等着对手用,不如我先用,先把你赶出市场再说。2004年4月,Google宣布提供电子邮件服务Gmail,当时Google在电子邮件市场的份额是零,但是它率先提供了1个GB的免费空间,而当时其他公司即使是收费服务,也只提供几十MB空间,于是不出两年,Gmail成了电子邮件网站的老大。这就是免费的力量,就这么简单。

如果免费提供服务,公司靠什么赚钱呢?

克里斯·安德森总结了四种免费模式下的赚钱方法。

1. 增值服务收费(Freemium)

这种方法指的是,用免费版本作为营销工具,让尽可能多的用户使用产品,然后将其中少数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向他们提供更高级的功能。图片储存网站Flickr就是用这种方法,这是最常见的网站经营模式。

2. 广告模式(Advertising)

这种方法指的是,用户可以免费使用网站,但是必须同时接受广告,网站通过广告收入盈利。Google是这方面的先锋。这种方法可以将流量转化为收入,因此也很常用。

3. 交叉补贴(Cross-subsidies)

这种方法指的是,网站本身免费,但是相关的其他商品或服务要收费,通过收费产品补贴免费产品。这有点像打印机公司低价出售打印机,然后通过高价的耗材赚钱。前不久,科技网志TechCrunch介绍了一个婚姻介绍网站,你使用它寻找约会对象是免费的,但是如果你想真正地和对方约会,就必须打网站提供的声讯电话进行安排,而声讯电话是收费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4. 劳务交换(Labor exchange)

这种方法指的是,用户以提供自己的劳务作为代价,来换取免费服务。比如,上网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人机识别的环节,网站要求用户输入一串图片上的字符,以确定这是真实的使用请求。有一家公司叫做reCAPTCHA,就免费提供这样的识别服务,它让用户识别古书上的单词,以帮助提供书籍文字识别的正确率。

未来,免费模式会改变世界,整个商业模式都要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重构,一切才刚刚开始。

引用一段克里斯·安德森的话:

"我们正在进入免费时代。免费不再是商业噱头,而将成为经营的常态。这个变化有多大?你可以设想一个类似的例子:1954年,核能刚刚出现的时候,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主席说,未来电力将可以免费使用,因为人类将拥有无限的核能发电。当然,他的设想落空了,核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不能无限使用。但是,要是他是对的,会怎样?如果电力真的可以免费使用呢?

一切都会改变。所有大楼都将改用电力制冷,我们将使用电力汽车,自来水将全部是蒸馏水,内陆的旱地和沙漠都会得到浇灌,化石燃料将不再使用,全球变暖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今天,真正免费的不是电力,而是互联网。

人类用了几十年时间,做到了计算能力不再需要分配,可以无限供给。我们使用带宽和储存设备的能力,才刚刚开始发展,只有我们的想象力才能限制它。未来的时代是免费互联网的时代,网上的一切都是可以无限使用的,新一代的人类将使用免费网络长大,他们会改变世界。因为,人类需要免费,而且免费也日益成为现实。"

P.S.

我的上一篇文章批评了现行的版权制度。有的读者看完后,认为我只会一味指责,却提不出解决办法。本文就是对此的回应。

另外,我从上一篇文章中还学到了一点,就是当你要挑战主流观念或主流社会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谨慎小心,每一句话都必须无可挑剔,否则别人就会抓住一点,来否定你整个的观点,甚至否定你这个人,而事实上他所抓住的那一点根本不重要,只是你为了行文简洁而省略的,与核心观点完全无关。

(完)

2009年11月21日星期六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为什么我喜欢海盗湾?

Posted: 21 Nov 2009 03:17 AM PST

每次我写介绍海盗湾的文章,就一定有人跳出来教育我:

  "难道你不知道,下载盗版文件是不道德的吗?"

  "盗版行为等于偷窃!"

  "盗版扼杀原创!"

那么,今天我就专门解释一下,为什么我对"海盗湾"情有独钟。

第一个理由,我很反感现行的版权制度。

版权制度的初衷是保护作者的利益,但是实际上,保护的是大公司的利益。全世界的版权,大部分都被法人持有。所以,版权制度的实质已经不是鼓励原创了,而是在保护垄断。一个人去世以后,他的作品还要继续受到保护,在中国是50年,在美国是95年。这是毫无理由的,唯一的原因就是,大公司这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上个世纪60个年代,美国法院开庭审理,集成电路的发明人到底是罗伯特·诺伊斯,还是杰克·基尔比。可是,原告和被告既不是诺伊斯,也不是基尔比,而是两家公司——仙童公司和德州仪器公司。原因是这两家公司各自购买了集成电路的相关发明,迫切需要保护自己的版权。

既然版权都归大公司所有,而大公司的生存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所以它们会穷尽一切手段,维护版权制度,而不管这样会不会阻碍知识的传播和不利于增进全人类的福利。以海盗湾为例,美国所有最赚钱的娱乐公司都在起诉它,而使用海盗湾的人,说实话,大部分都是真的很穷的大学生和程序员。既然你已经赚到这么多钱了,为什么不放过那些穷人呢?——做梦去吧,休想从我这里拿走一分钱!

海盗湾的存在,并不会让世界变得更糟。倒是那些穷凶极恶、利欲熏心的大公司,由于它们的存在,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无法廉价地传播,贫困的青年就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当你创造出一件新东西,理应让更多的人看到它,这样对全世界最有利,但是现行的版权制度,实际上鼓励你把它锁起来,不让别人看到!

自由软件运动的成功,证明了一件事:免费分享也能做出伟大的作品,而且还能赚到钱。"自由软件之父"理查德·斯托曼就说过:"我绝不把自己的人生,用来建造囚禁他人的监狱"!所以,以后请再也不要说"版权制度鼓励原创"之类的话了,那纯粹是资本家的烟雾弹,而且是对人类创造力的亵渎。真正伟大的发明,都是为了"增进人类福利"这样崇高的目的而创造出来的,不是为了钱!

现行的版权制度是不合理的,迫切需要改革。我们需要一种鼓励分享、而不是鼓励垄断的制度。至于违不违法,这样说吧,写在法律里的东西,难道就一定是对的?当然,在大多数人达成共识、制度发生变化之前,行动的时候要有策略,还要小心一点。

好了,说完版权制度之后,我再来说说,我喜欢海盗湾的第二个理由:那些家伙真的很酷!

2003年11月,海盗湾刚刚成立的时候,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要建立这个网站。猜猜看,他们怎么回答?

他们回答,这是一个长期的行为艺术项目。("The Pirate Bay is a long-running project of performance art.")

我爱死这个回答了。

后来,海盗湾成了全世界版权组织的眼中钉、肉中刺,被重重围剿、一路追杀,可是他们依然顽强地活着。服务器几次被迫下线,但是马上又重新回来,最长中断时间不超过3天。海盗湾还有一个基金,号召支持者向其捐款,目标是买下北海中的"西兰公国"(Principality of Sealand),然后将其变成全世界第一个没有版权制度的国家。这就是活生生的传奇啊,比电影还要精彩,看得我热血沸腾。

2008年8月,国际奥委会向瑞典司法部发出公函,要求取缔海盗湾上数以千计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torrent文件。海盗湾不加理睬,——(奥运会是全人类的节日,不是盈利活动,凭什么不能看!)——还把网站的名字改成"北京湾"(the Beijing Bay),作为回应。

这样的网站,怎能叫人不爱啊!

(完)

2009年11月19日星期四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BT下载的未来

Posted: 19 Nov 2009 01:20 AM PST

1.

前天,世界最大BT下载网站"海盗湾"(thepiratebay.org),在官方网志上宣布,永久关闭Tracker服务器:

TPB has decided that there is no need to run a tracker anymore, so it will remain down! It's the end of an era.

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再维护Tracker服务器了,它不会再上线了!它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无论对于海盗湾,还是对于整个互联网社区,这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就像官方网志中所说,"一个时代结束了"。因为从今以后,我们使用BT下载的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2.

表面上看,这个事件似乎是经过一系列法律纠纷之后,"海盗湾"做出了妥协,对版权组织的压力屈服了。要知道2009年整个一年,海盗湾都是麻烦缠身。

事情的起源是在2008月1月31日,瑞典检察官对"海盗湾"提起公诉,起诉该网站违反版权法。根据检察官的记录,控告海盗湾的案件已经达到了34起,其中涉及音乐行业的21起、电影行业9起、游戏行业4起。

形势在2009年出现了急剧发展。

2月16日,瑞典法庭开庭审判此案,庭审持续了9天,到3月3日结束。

4月17日,四个主要负责人被判有罪,入狱一年,支付罚金360万美元。四人随后提起上诉,目前此案仍在上诉中。

5月13日,几家唱片公司对海盗湾提出追加起诉,并连带起诉了海盗湾的网络接入商Black Internet。

6月30日,瑞典广告娱乐公司GGF宣布与海盗湾达成协议,将以8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后者

7月30日,美国一些主要的电影公司(包括Disney、Universal、Time Warner、Columbia、Sony、NBC和Paramount),加入起诉海盗湾的行列。

8月21日,法庭宣判Black Internet必须立即停止为海盗湾提供网络接入,否则将面临6万美元罚款。

8月24日,海盗湾下线。但是,24小时之内,海盗湾更换了服务商,又重新上线。

9月9日,瑞典证券交易所以"严重违规"为由勒令GGF退市,GGF面临破产压力,导致收购海盗湾协议流产。

10月5日,由于反盗版组织的压力,海盗湾的新网络接入商NForce切断网线,海盗湾再次下线。

10月6日,海盗湾将服务器搬入荷兰,在一个建在废弃的北约军事基地中的机房重新上线。

11月17日,海盗湾宣布永久性关闭所有Tracker服务器,此时距离它成立刚好满六年。

3.

难道"海盗湾"真的要"弃暗投明",做一个顺服的"良民"吗?

不,真正的反抗者永远不会向腐朽的旧势力妥协,不会在金钱和权势面前低头。他们只会改变战斗的方式,继续抵抗下去。

"海盗湾"是这样解释为什么要关闭Tracker服务器的:

Now that the decentralized system for finding peers is so well developed, ...the era is no longer up2date. We have put a server in a museum already, and now the tracking can be put there as well.

去中心化的下载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了,……tracker模式过时了。我们已经把一台服务器送入了博物馆,现在是时候将旧的下载模式也送进博物馆了。

这就是说,海盗湾认为,关闭Tracker服务器只是因为它过时了,有更好的技术出现了。海盗湾为什么这么说呢?Tracker模式真的过时了吗?

4.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传统的BT下载模式是什么样的,以及Tracker服务器到底起到什么作用。

请回忆一下,你是如何使用BT下载的。

首先,你从浏览器中找到你感兴趣的内容,下载相应的torrent文件。然后,你用一个BT下载客户端软件,打开这个文件。这时,客户端软件就会根据torrent文件中的网址,自动连接Tracker服务器,从它那里接收到其他正在下载该文件的人的网址名单。下一步,软件就一一与名单上的网址取得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取文件的片段,直到整个下载完成。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Tracker服务器是整个BT下载的灵魂,文件可以不存在,但是Tracker服务器却不能不存在。要是连不上它,BT下载根本没法启动,因为你无从知道,找谁索要文件。就是由于这个原因,Tracker服务器成为了版权组织打击的重点。他们的想法很明确,只要除掉了Tracker,BT下载就完了。他们的理由是,虽然Tracker本身不传递内容,但是为传播盗版提供了便利,是犯罪的协助者。更何况,Tracker服务器的网址是公开的,很容易找到它的所有者,逃都逃不掉。

在这种形势下,Tracker提供者的日子都很难过。海盗湾是世界排名第一的Tracker提供者,它已经在被追杀了。排名第二的Demonoid从今年9月15日起,就一直处于维护状态,不知道何时重新开放。其他的Tracker提供者基本上也是在法律诉讼的阴影下度日。那些不提供Tracker服务,只提供torrent文件索引服务的网站,比如MininovaTorrentzisoHunt,日子稍微好过一点。但是明摆着,版权组织收拾完Tracker以后,就要收拾它们了。比如,今年8月,Mininova就在一场官司中败诉,荷兰法官判决,该网站必须移除所有侵权内容的torrent文件。

5.

既然,Tracker服务器在法律上很难立足,那么有没有办法,在不使用Tracker的情况下,依然使用BT下载呢?

2002年,纽约大学的两个教授Petar Maymounkov和David Mazières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真正去中心化的"点对点"下载模型,他们把它叫做Kademlia方法。Emule率先在软件中支持这种方法,KAD网络就是这样来的。到了2005年,BT软件也开始跟进了。目前,所有主流的BT下载客户端软件都支持这种方法。在BT下载中,这被叫做DHT协议(Distributed hash table,分布式哈希表)。

为什么有了DHT协议以后,就不再需要Tracker服务器了,真正实现了去中心化的点对点下载?

根据我对这个协议有限的理解,它是这样做的:

每一台加入BT下载的计算机,都被称为一个节点(node),有一个自己的ID。这个ID是一个哈希函数值,通过对要分享的文件内容或它的元数据进行哈希运算而得到。这就是说,如果两台计算机正在下载同一个文件,那么它们的ID应该是彼此相似的。于是,每一台计算机就通过寻找与自己相似的ID,来找到自己可以与之交换数据的其他节点。

DHT协议的另一个巧妙之处在于,每一台计算机只保留自己附近的一部分节点信息。因此,为了得到更多的节点信息,就必须采用接龙方式,在一个个节点之间跳跃,逐步得到全网的节点分布图。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就保证了整个网络没有单个的中心,即使一个节点下线了,依然可以通过其他节点来获取文件,因此也就不需要Tracker服务器来告诉你,其他节点在什么地方了。

我对这个协议有一个细节还不是很清楚,我不知道,当BT下载刚刚启动的时候,如何获得第一个外部节点的位置?需不需要有人告诉你,你首先应该去找谁?如果需要的话,那么这个协议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个中央服务器的。但是,如果不需要的话,那就真的是纯粹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下载协议了。

现在所有主流的BT下载客户端,都支持DHT协议,也就是说,它们都能在没有Tracker的情况下完成下载。事实证明,它们不仅能完成,而且还能完成得很好!海盗湾和Demonoid的Tracker服务器都已经关掉了,但是如果你使用它们以前的torrent文件,依然能够完成下载。为什么?这就是DHT协议在发挥作用啊。所以,正是由于DHT可以取代Tracker,海盗湾才会宣布放弃Tracker模式。

6.

让我们看看,现在在海盗湾上,如何使用BT下载。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在每一个文件后面,现在都有一个磁铁标志。点击以后,会打开一个地址,这被叫做magnet URI。

举例来说,今天的热门下载文件是Inglourious.Basterds.DVDRip.XviD-iMBT.avi,按照以前的方式,我们需要下载它的torrent文件,然后才能下载这部电影本身。但是,在新的模式下面,我们不需要下载torrent文件,我们只需要知道它的magnet URI,就可以了。只要把这个地址告诉下载软件,软件就会开始自动下载。这和emule下载非常相似,只需要一个资源定位信息,其他都不需要。

Inglourious.Basterds.DVDRip.XviD-iMBT.avi的magnet URI如下:

magnet:
?xt=urn:btih:60c423137f453492ca34c2d69f6f573408dca35a
&dn=Inglourious.Basterds.DVDRip.XviD-iMBT.avi
&tr=http%3A%2F%2Ftracker.publicbt.com%2Fannounce

分解一下这个网址:

magnet:协议名。

xt:exact topic的缩写,表示资源定位点。BTIH(BitTorrent Info Hash)表示哈希方法名,这里还可以使用SHA1和MD5。这个值是文件的标识符,是不可缺少的。

dn:display name的缩写,表示向用户显示的文件名。这一项是选填的。

tr:tracker的缩写,表示tracker服务器的地址。这一项也是选填的。

简单说,只要知道magnet:?xt=urn:btih:60c423137f453492ca34c2d69f6f573408dca35a这个地址,不用下载torrent文件,也不用再了解其他信息,就能开始BT下载这个文件了。

7.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整个下载网络的可靠性提高了,每一个节点都是可以被替代的。另一个好处是,审查变得更困难了,因为每次下载的路径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节点都是动态变化的,导致实际上无法追踪谁在下载。此外,magnet URI只是一个字符串,非常容易传播,根本无法禁止。

因此,从这些方面考虑,magnet URI取代Tracker模式是大势所趋,迟早成为主流的BT下载方式。

根据TorrentFreak的消息,下一步,海盗湾连Torrent文件也不打算支持了,将彻底放弃传统的BT下载模式,只提供Magnet URI。当然,这样一来,BT下载和emule下载就是同一种东西了,因此很可能这两者最终也会统一起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想像,这种模式既然可以安全地、匿名地传播文件,就一定可以安全地、匿名地传播其他东西。当互联网上每一台机器都在自动交换信息的时候,谎言和封锁又能持续多久呢?

8.

最后是几个目前还在运行的Tracker服务器地址,大家可以继续使用,更多的tracker网址请参考Trackon.org(大陆访问者需翻墙)。

  * OpenBitTorrent

  * The HiddenTracker

  * OpenBitTorrent.kg

  * PublicBitTorrent

  * BitTrk

(完)

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李晓斌的八十年代老照片

Posted: 16 Nov 2009 07:04 AM PST

这几天,我在读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

读完后,非常失望。觉得它一无是处,纯粹是一本散乱芜杂的聊天记录。查建英采访了十几个名人,有的是边吃边谈(阿城),有的是一边开party一边谈(崔健),还有的是睡在床上一起谈(刘索拉)。查建英事前没有做采访提纲,完全是自由发挥,谈到哪里算哪里,事后也不对内容进行整理,直接就把聊天记录出版了。她以这种方式和态度,来回顾八十年代,简直是对历史和读者的侮辱。更糟糕的是,大多数时候,嘉宾都在回忆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所以这本书其实与八十年代无关!

总而言之,此书非常垃圾,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主题。

但是,它的末尾附有一些八十年代的老照片,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根据书中的介绍,这些照片是一个叫李晓斌的人拍的。

下面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他的作品。如果你想了解八十年代,千万不要错过这些照片,它们都是珍贵和真实的历史记录。由于图片较多,如果无法显示,请多刷新几次。

=================================


1. 著名的西单民主墙。

2. 1978年春节,北京芳草地使馆区,老外出来拍雪景,周围的孩子都在围观。

3. 1980年夏,故宫,国人不看国宝,专门围观外国游客。

4. 1980年冬,北京故宫前门,牌子上写着"在不影响我处工作的前提下,观众使用车辆拍照一次,收费二角"。

5. 1980年,北海公园。那时,国内刚刚出现快速冲卷的技术,人们提着胶卷,看着未干的底片,急于扩印。

6. 1981年3月初,园明园。那时每到星期天,经常有一些文艺青年在园明园搞聚会,外国人也来参加。

7. 1977年夏,北京王府井理发馆。经过十年文革,烫发重新出现。

8. 1986年冬,天安门广场。人们排队等待轮到自己留影。

9. 1984年夏,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第一块外国产品大广告。

10. 1980年3月,北京动物园。当时媒体大谈妇女解放、妇女能顶半边天,北京流行男的给女的背包。

11. 1980年5月2日,北京樱桃沟。人们练习跳舞。

12. 1980年3月,北京北海公园。当时的女孩刚刚开始化妆,还没有什么技巧,只是把脸上擦得很白很厚,眉毛略做修整。脸与脖子肤色反差较明显。

13. 1987年,上海外滩。

14. 在暗箱里装胶卷。

15. 1980年2月,北海公园。

16. 1980年3月,北海公园。

17. 1979年9月,中国美术馆外。来自民间的街头美术展览,都有很多人围观。

18. 假日,公园里都是练习跳舞的人。

19. 1985年春,法国时装大师伊夫圣洛郎时装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由于该展览当时与中国国情相差太远,服装理念超前,以至参观人数廖廖。

20. 1985年,成都。

21. 1986年春,北京中山公园。

22. 1979年,北京中山公园。照镜子的小伙子。

23. 北京动物园。

24. 1980年夏。当时结婚青年在办理结婚证时,同时领取一张家具购买票,凭票可以买到一件家具。这是一对新婚的夫妇买到家具回家的情景。

25. 1984年夏,美术馆东侧美院附中附近。

26. 1979年冬,北京沙滩大街十字路口。这是北京街头最早出现的一幅最大的大美人广告(手绘的)。

27. 80年代中期,曾有一部电影叫《街上流行红裙子》。那时,北京及全国女青年以穿红裙子,冬天穿红羽绒服为时尚,

28. 骑车上班的女青年。

29. 1980年4月,北京北海公园。站在别人车前留个影。

30. 1980年夏,北戴河海滨。

31.1986年11月,北京。肯德鸡的北京第一店落户前门。

32. 1981年。当时单筒国产洗衣机价格为300多元,而人们的月工资普遍只有几十元。

33. 1985年成都卖人体画的景像。

34. 1982年冬,北京颐和园知青亭餐厅。墙上明确写着,不准播放音乐和跳舞。

35. 1980年6月,北京动物园。

36. 1981年夏,钟阿城与朋友相约天安门前。骑车戴眼镜者就是后来的著名作家阿城。

37. 1979年,画家袁运生在位于中央美院的家中。上一年,他刚刚从云南回到母校中央美院任教授,此前他在那里度过了20年右派生涯。

38. 1982年春,广州越秀公园里玩游戏机的青年。

39. 无题。

40. 1982年,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餐馆。

=============================

【李晓斌简历】

李晓斌,男,1955年生于北京。

1970年,河南当兵。1974年复员。1975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特馆文物修复组工人。1976年,参加"四五运动"拍摄大量图片。

1978年—1980年中央实验话剧院美工、摄影。1980年—1989年任《新观察杂志》编辑、记者。1989年—2002年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现为自由职业摄影人。

1982年,广州。

1986年4月5号,天安门广场,四五运动十周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