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什么是博士?

Posted: 10 Aug 2010 06:39 AM PDT

今天,我看到一组图

美国犹他大学的助理教授Matt Might,用这组图解释,博士学位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说,每年都有新生的入学教育,但是有些观点语言说不清楚,不如画图。

我觉得,这组图真的很好懂,而且一点没错,博士就应该是图中的意思。老子说"大道至简",可是真的要很简单地表达出来,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

什么是博士?

作者:Matt Might

译者:阮一峰

1.

假设人类所有的知识,就是一个圆。圆的内部代表已知,圆的外部代表未知。

2.

读完小学,你有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3.

读完中学,你的知识又多了一点。

4.

读完本科,你不仅有了更多的知识,而且还有了一个专业方向。

5.

读完硕士,你在专业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6.

进入博士生阶段,你大量阅读文献,接触到本专业的最前沿。

7.

你选择边界上的一个点,也就是一个非常专门的问题,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8.

你在这个点上苦苦思索,也许需要好几年。

9.

终于有一天,你突破了这个点。

10.

你把人类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时你就成为博士了。

11.

现在你就是最前沿,其他人都在你身后。

12.

但是,不要陶醉在这个点上,不要把整张图的样子忘了。

继续努力向前推进吧!

(完)

2010年8月9日星期一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关于马粒之的捐款(二)

Posted: 08 Aug 2010 08:06 AM PDT

根据马书柱的统计,截至昨天(8月7日)下午,捐款共计399865.05元。

这个数字大大超过预期,已经能够支付预计30万元的手术费用了。马书柱写了一封公开信,感谢所有关心支持他的朋友。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笔钱怎么用?经过我与马书柱商量,由我起草了一份《捐款使用说明》。我想征求大家意见,这样安排是否合适?

====================================

捐款使用说明(征求意见稿)

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我们将严格按照下面的方案使用捐款。欢迎捐款者以电话、邮件、或上门探访的形式,进行监督。

一、用途

捐款只用于下列三类支出:

  甲、 马粒之病情复发(2010年5月)以后,产生的所有医疗费。

  乙、 2010年7月至手术结束后一年(假定那时病情已稳定)期间,每月3000元的生活费(包括房租、水电、食品等)。

  丙、 因马粒之生病而欠下的各类债务,一次性列支3万元。

二、说明

  1. 甲类支出将提供明细账目和发票(无法拿到发票的小额支出除外)。

  2. 乙类和丙类支出,直接从捐款中列支,不再提供明细账目和发票。

  3. 除了上述三类费用,其他费用一律不从捐款中列支。

  4. 将来若有剩余,全部捐给慈善机构,用于其他白血病儿童的治疗。

2010年8月7日

==============================

总的原则有两个:一是保证捐款不被滥用和挪用,二是保证透明,杜绝黑箱操作。由于马书柱一家实际上已经破产了,一无所有,所以我主动提出,将部分捐款用于改善他们的日常生活(即乙类和丙类支出)。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

  1)救马粒之的命。

  2)对捐款者有一个交待。

  3)为将来的民间自发救助行为,树立一个先例。

令人担心的是,我咨询了一些医生,他们都认为马粒之的情况不乐观,小朋友是癌症复发,即使骨髓移植,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治愈,生存机会很可能不超过50%。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治疗不顺利,捐款不够怎么办?现在我也不知道,到时候再说吧。万一真的出现这种情况,也许不得不请求大家第二次捐款。

由于骨髓移植越早越好,所以马粒之有可能这个月就要动手术。现在就等中华骨髓库的通知,马书柱前天还打电话去催。一旦有最新进展,我会在网志上通报。

各位捐款的朋友,欢迎你们以各种方式与马书柱取到联系,监督和了解捐款的使用情况。这是你们的权利,请不要放弃。为什么中国的慈善不发达?一部分原因就是捐款的使用没有监督机制,捐款人的爱心被滥用。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改变这种状况。

附:

马书柱的联系方式

  * 住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泉路1111弄峨山小区20号503室

  * 手机:13671623478

  * 电子邮件:68280388@qq.com

  * Blog:http://68280388.qzone.qq.com/

(完)

2010年8月6日星期五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致徐继哲先生的道歉声明

Posted: 05 Aug 2010 07:17 PM PDT

我先道歉,然后再解释。

===========================

道歉声明

8月4日,本人在Twitter上发表不符合事实的评论,对徐继哲先生和哲思社区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我在此表示道歉,收回上述言论,希望得到徐继哲先生的谅解。我将吸取教训,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阮一峰
2010年8月6日

============================

事情是这样的。

前几天,我在网上寻找Free Software, Free Society一书的中文版。此书是Richard Stallman的文集,堪称自由软件运动的《共产党宣言》。

结果,中文版没有找到,但是发现了徐继哲在2006年9月25日的帖子。他正在邀请合作者一起翻译此书,并且表示已经翻译完成了7篇文章(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

现在,四年过去了,中文版还没有翻译完成,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我点击徐继哲的个人网站(www.billxu.com),它自动跳转到了"哲思社区"(www.zeuux.org),上面赫然写着:

  《Richard Stallman选集:Free Software Free Society》

  出版社:哲思社区 华章公司

  页数:224页

  开本:32开

  单价:¥39元/本

  说明:此书为2008哲思自由软件峰会纪念版,数量有限,不再加印。

我感到难以理解,这个版本算怎么回事?徐继哲翻译完了全书,为什么不放到网上,而是交给出版社出版?并且不是公开出版,只是私下发行,想买也买不到。这算什么自由软件精神?......联想到"哲思"还在卖T恤,我就忍不住了,在Twitter上发言批评他推广自由软件是假,牟利是真。

第二天下午,我就收到了他的邮件。他首先解释了,为什么网上没有Free Software, Free Society的中文版:

"我号称过要翻译,没有号称过翻译完。翻译还在缓慢进行中,其他事情太多,没办法。FSFS是 GNU FDL授权,我也是GNU中文翻译小组的负责人之一,审校后的内容,都会先进 GNU CVS,好消息是GNU中文翻译小组最近刚任命了一位新的co-leader,有望继续活跃起来,还在努力中。你不能把我没有第一时间将进展汇报给你当成'却不把中文放出来'。"

然后,他说那本2008年国内出版的纪念版,不是中文版,而是英文版的翻印。

"(那本纪念版)是英文原版。在RMS出现的场合,销售这本书是个传统,至少是FSF的传统,每次RMS来,他的助理都会问我这个事情。这本书的出现是在2008年哲思自由软件峰会之前,自由软件基金会建议我做的,很高兴在华章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印了一批,让大量的自由软件爱好者能够在会场买到,并且得到RMS的签名留念。"

最后,他解释了为什么"哲思"卖T恤:

"哲思卖T恤是最合理合法的。以BSD T恤为例,据Kirk告诉我(2007年),哲思是亚洲唯一两个合法卖家,另外一个在日本。BSD daemon logo的版权属于 Marshall Kirk McKusick,这个logo在盈利环境下使用需要授权。我做第一款BSD相关产品的时候,就和Kirk签署了授权协议,一直公布于网上,大家参考如下,任何人想看原件,欢迎大家聚在一起,我出示给大家:http://www.zeuux.org/copyright/zeuux-bsd-daemon-agreement.cn.html。凡是购买过哲思BSD相关产品的人,都会发现里面除了哲思的吊牌,还有一个BSD授权许可的吊牌。同时,我们根据授权协议,定期将BSD的收入中的部分利润捐赠给 FreeBSD Foundation。在国内,我们卖的算是合理合法吧,尊重版权,回馈社区,爱好者喜欢,我们究竟 那里错了?!"

没过多久,刚上任的GNU中文翻译小组协调员Monnand,也给我发来邮件:

"我来大概解释一下吧。本来的计划是:先把文章翻译/审校好,然后提交到GNU中文组进行审校。不过这期间GNU的网站有了比较大的改动,导致之前的翻译格式上和现有翻译有些不兼容。因为涉及到了语义层面,所以这中间需要有人手动进行转换。目前我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大部分文章没有提交到GNU中文翻译组的CVS中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另外,由于翻译工作是由不同人,通过互联网,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进行的。虽然有邮件列表进行沟通,但是难免会有各种小问题。翻译质量和风格难以一次统一。目前的审校工作也主要集中在这部分。

我刚刚担任中文翻译组协调人不久,所以之前有些事情可能还不太清楚。但这之前我参与了FSFS翻译工作。目前中文翻译组那边正在逐步开展工作。"

至此,我意识到我错了,我对徐继哲的攻击没有事实根据,是不公正的。我不认识也不了解他,没有访问过哲思社区及其邮件列表,并且在没有与对方进行任何核对的情况下,就冒然发表负面评论,这是完全错误的。因此,我必须收回相关言论,对造成的不良影响向他道歉。我将对这一事件进行反省,改进自己的作风,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最后,希望Free Software, Free Society的中文版早日上线。

(完)

2010年8月4日星期三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内华达如何发展经济?

Posted: 03 Aug 2010 06:14 AM PDT

我常常以内华达为例,说明一个道理:

一个国家或地区,哪怕什么都没有,依然可以创造出竞争优势。

今天,我就把这个案例完整地写出来,推荐阅读。

===========================

内华达如何发展经济?

阮一峰 编写

一、内华达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插图一 内华达的位置)

内华达是美国西部的一个内陆州,面积28.6万平方公里,属于美国最大的州之一(排名第七),比整个英国还要大。它也是美国人口最少的州之一。迟至1940年,内华达的居民总数只有11万247人,即使到了1970年,它还是除阿拉斯加以外,美国人口密度最低的州。

在地理上,内华达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和沙漠,干旱缺水,昼夜温差大,夏季最高气温为52度,冬季最低气温为零下45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除了银矿以外,其他资源贫瘠。

这样一个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如何发展经济?

(插图二 内华达州地图)

二、历史上经济发展的困境

20世纪之前,内华达一直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州。除了矿工以外,没人要去。

1900年,银矿开采完以后,矿工纷纷离去,该州的人口顿时锐减,只剩下4万5千人,近乎是一个"无人州"。

由于地广人稀,美军就选择在那里研制核武器。著名的51区就设在内华达的沙漠之中,传说是美军储藏外星人尸体的地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州的荒凉。

(插图三 内华达的地理环境)

三、宽松的商业法

州政府为了摆脱落后,1903年通过了一部新的商业公司法,不征收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也不对发行股票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管。直到今天都是如此,内华达是美国税负最轻的州之一。

但是,这部法律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还是很少有人愿意来开公司。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内华达的立法者意识到了,法律也是一种竞争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四、宽松的离婚法

西方历史上,长久以来,离婚一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耶稣说过:"于是,他们不再是两个人,而是成为一体了。所以,凡是上帝结合在一起的东西,人不能把它拆开"(《圣经·马太福音》第六章第十九节)。罗马天主教把结婚仪式列为七种圣礼之一,规定夫妻的有效婚姻永远不会解除。所以,教会实际上根本不承认离婚。所谓离婚,其实是指结婚不合法,而被宣布为无效。理论上讲,只有某些使婚姻无效的原因(如阳痿或重婚),离婚才能得到允许。

新教改革后,离婚的条件有所放宽,结婚也不再是圣礼之一。但是,总的来说,离婚还是很困难。

美国西部各州的离婚法,要比东部宽松得多。它们对居住期限几乎不做要求,任何来到这个州的人,都能要求离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西部各州刚成立不久,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不久前来到的,而且这些州急需吸引人口,将外来者变成正式居民,所以离婚法不可能设置很高的门槛。东部的富人纷纷到西部离婚,为西部各州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纽约州为了保持它那虚伪的道德纯洁性,不愿意改变严格的离婚法,从而间接资助了西部离婚业的繁荣。

1906年,内华达州的律师在东部的报纸上登广告,号称:

1)任何人在内华达住完六个月,就可以申请离婚,这个居留期限全国最短;

2)离婚后可以立即再婚,内华达州的法律对此没有任何限制;

3)内华达州不要求关于离婚事实的确凿证据。

1927年,谣传怀俄明州可能把离婚居留期限缩短为三个月,内华达州就立法,将本州的居留期限规定为三个月。1931年,又有谣传说,爱达荷州和阿肯色州即将制定三个月离婚居留期的法律,于是内华达州又匆匆忙忙地把居留期缩短为6个星期。

那些离婚者来到内华达后,在居留期内,会在这里花钱,会去娱乐场所散心,这都对当地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同时,内华达也放宽了结婚的法律,任何人只要在内华达停留24小时之后,就可以立刻结婚,这又招来了一批渡蜜月的人。形成对照的是,加利福尼亚州规定,从取到结婚许可到正式结婚必须经过三天的"强制等待期",而且还要进行验血。

内华达州迅速成为全美的"离婚首选地"。前面说过1940年内华达居民只有11万人,但是离婚数量却高达1.1万对(1943年数字),1946年更是达到2万对。1950年后,内华达的每千人离婚数,是全国平均数的10倍,结婚数约为全国的20倍。

五、赌博业的兴起

1929年,美国发生大萧条。内华达也受到了打击,离婚市场变得不景气。内华达人普遍担心,其他州可能会放宽离婚法。他们觉得,仅仅缩短离婚所要求的居留期限,还不足以保证经济的复苏。于是,1931年内华达宣布赌博合法化,作为复苏经济的措施之一。

赌博业的开路先锋,是一个叫做雷蒙德·史密斯(Raymond Ingram Smith)的人。他是加州人,大萧条期间来到内华达寻找生计,在一家马戏团当检票员。赌博合法化以后,他就在街边开了一家小赌场。

他采取了以下措施招揽游客:

1)降低赌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他发明了一分钱轮盘赌,一美分也能下注。

2)大量安装吃角子老虎机,吸引那些连打扑克、掷骰子也不懂的人。

3)让女性做发牌人,这样可以使女顾客不感到拘束,把她们吸引到赌桌上来。

4)雇人冒充假赌客,教没有经验的顾客怎样打牌。

5)提供各种便利措施,比如帮你照看孩子,使你可以放心地去赌。

6)对于那些输得精光的赌客,借给他们一小笔钱,作为回家的旅费。

这使得史密斯的赌场迅速发达起来,其他赌场于是竞相效仿。

六、拉斯维加斯的诞生

直到1903年,拉斯维加斯还是内华达州的一块荒地。铁路公司为了修建铁路,把它买了下来。1931年,胡佛水坝动工,工程指挥部就设在拉斯维加斯,从此这里开始有了常住人口。

赌博合法化后,拉斯维加斯的地理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它距离好莱坞只有250英里,从洛杉矶、圣迭戈、加州南部开车过来都很方便。于是,就慢慢发展成了一个豪华的赌博和娱乐的新城市,大型的赌场和酒店不断涌现,最终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的"赌博之都"。

拉斯维加斯现在是内华达州最大的城市,也是该州的经济中心。

(插图四 拉斯维加斯夜景)

七、总结

内华达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资源稀缺,但是依然能够成功地发展经济,2007年人均收入排在美国50个州的第16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的成功说明了两点:

1. 竞争优势完全可以通过人为努力,后天创造出来。

2.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法律则是市场竞争的工具,可以创造GDP增长。只要更自由,就会有人来。

[注] 本文的资料主要取来自布尔斯廷的《美国人:民主的历程》一书和英文版维基百科。

(完)

2010年8月1日星期日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未完成的革命

Posted: 01 Aug 2010 05:16 AM PDT

写一点读书笔记。

下面照片里的那个人(不带帽子者),叫做小查尔斯·弗朗西斯·亚当斯(Charles Francis Adams, Jr.),美国人,生于1838年。

照片摄于1864年南北战争期间,他时年26岁。

此人出身显赫,曾祖父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祖父是美国第六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他从小接受精英教育,185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然后加入美国陆军,参加葛底斯堡战役,战功卓著,27岁升至准将。战后,他投身商界,担任马萨诸塞州铁路委员会主席,后来成为联邦太平洋铁路公司总经理。

我今天想讲的,是他在1868年的一篇文章。

当时,美国第一条跨大陆的铁路线"太平洋铁路"(Pacific Railroad)即将完工。有了这条铁路,你就可以一直坐火车,从东海岸的纽约到西海岸的加州。

(点击看大图)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此之前,加利福尼亚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地方。

1848年,加州发现黄金,淘金者怎样从纽约去加州呢?有两条路,一条是坐船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绕过去,另一条是先坐船到巴拿马,然后步行穿过中美洲丛林,走到太平洋的一边,再坐船去加州(当时,巴拿马运河还没有开挖)。

所以,不难想象"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对美国社会经济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小查尔斯·弗朗西斯·亚当斯看到了这一点,意识到了铁路不仅代表了新的交通工具,还代表了一股前所为有的力量,将彻底改变美国。

他就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极富预见性,而且语言优美,经常被历史学家引用。你还可以把它当作学习英语的材料。(这个人能文能武能商,真是堪称奇才了。)

==================================

Here is an enormous, an incalculable force ...

这是一股巨大的、难以预测的力量......

let loose suddenly upon mankind;

突然降临在人世间;

exercising all sorts of influences, social, moral, and political;

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社会的、道德的、政治的;

precipitating upon us novel problems which demand immediate solutions;

引发了许许多多急需解决的崭新问题;

banishing the old, before the new is half matured to replace it;

废除了旧事物,但是新事物却还不够成熟,无法完全取而代之;

bringing the nations into close contact before yet the antipathies of race have begun to be eradicated;

在种族对立还未开始消除前,就使全国各个族群发生了密切的交往;

giving us a history full of changing fortunes and rich in dramatic period.

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充满变幻莫测的命运和戏剧性插曲的历史时代。

Yet, with the curious hardness of a material age,

然而,在这个出奇冷酷的物质时代,

we rarely regard this new power otherwise than as a money-getting and time-saving machine...

我们只把这种新兴力量当作赚钱和节省时间的工具,

not many of those ... who fondly believe they control it, ever stop to think of it as ... the most tremendous and far-reaching engine of social change which has ever either blessed or cursed mankind. ...

那些自以为控制了这种力量的人,很少会停下来想一想,这股力量是最强大和最深远的社会变革引擎,既能给人类带来幸福,也能带来灾祸。......

Perhaps if the existing community would take now and then the trouble to pass in review the changes it has already witnessed,

如果现在的社会,愿意时不时地费神回顾一下它所经历的变化,

it would be less astounded at the revolutions which continually do and continually must flash before it;

它可能就不会那么震惊于那些持续不断发生、并且必然在它面前不断闪现的革命。

perhaps also it might with more grace accept the inevitable,

它可能也会更通情达理地接受这不可避免的命运,

and cease from the use-less attempts at making a wholly new world conform itself to the rules and theories of a bygone civilization.

而不再徒劳地尝试,建构一个由陈规旧习主宰的全新世界,将自己禁锢在其中。

(摘自Charles Adams《The Railway System》

==================================

我第一次读到上面这段文字,非常震惊,因为觉得这不是在写150年前的美国,而是在写今天的中国!

"一股巨大的、难以预测的力量......引发了许许多多急需解决的崭新问题......带来了一个充满变幻莫测的命运和戏剧性插曲的历史时代......"

中国社会不正是这样吗?被现代化的力量推着前进,古老的思想和制度被一股脑冲走,但是新的思想和制度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导致了众多的社会问题。

"这是最强大和最深远的社会变革引擎,......那些持续不断发生、并且必然在它面前不断闪现的革命......这不可避免的命运......"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从那个时候至今,一直在被动地适应和接受新技术。这整个过程,就是一场革命,而它还没有结束。第一步是民族革命,第二步是民主革命,中国的第二步革命依然等待完成。

现代化的力量不可阻挡,不仅要解放物质的生产力,还要解放思想的生产力;不仅要确立现代化的工厂和科技,还要确立现代化的思想和制度。不做到这一点,革命就不会结束。

"不再徒劳地尝试,建构一个由陈规旧习主宰的全新世界,将自己禁锢在其中。......"

只有到那时,我们才会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一部中国现代史,就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如何解放它自己。

它正在发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