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
Posted: 24 Jul 2012 09:23 PM PDT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每年公布一次"民主指数"(Democracy Index),用来评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民主程度。 在2011年的评选中,台湾排在第33位,是排名最高的华人地区。(香港排名第80位,新加坡第81位,还有的地区倒数。) 为什么台湾可以推行民主制度,其他华人地区却做不到?二战结束后,台湾还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为什么半个世纪之后一切完全改变?如果台湾可以在和平条件下,实现民主转变,其他地区行不行? 最近,我读完了美国人陶涵的《蒋经国传》,了解了台湾民主制度的由来,对上面这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本《蒋经国传》是同类书籍中最好的一本,资料详实,信息量大,叙述清晰,立场客观,推荐阅读。(以下的引文都出自该书。) 《蒋经国传》(英文版:哈佛大学出版社,2000;繁体中文版:时报出版公司,2001;简体中文版:新华出版社,2002,天津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2010。) 一、民主的起步 1986年3月,蒋经国在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政治革新"的主张,决定开放党禁报禁,允许自由成立政党、自由出版报纸。 一般把这个事件,当做台湾民主制度的开端。但是实际上,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950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不久,就举行了第一次地方选举,95%的选民参加了投票。结果,在举行选举的四个县市之中,国民党只赢了基隆和澎湖,党外人士赢得了台南和台中的市长。1954年,最重要的台北市长选举,国民党候选人"警务处长"王民宁,居然被无党派人士高玉树击败。 由此可知,早在50年代初,台湾就有全民投票的选举。虽然,选出来的县市长没有实权,只是行政官僚,财政、立法、政策、组织、人事全掌握在国民党手中,但是至少有形式上的民主选举。 蒋介石为什么允许举行县市长普选?主要有三个原因:
二、蒋经国的贡献 如果台湾的选举早已有之,那么蒋经国的历史作用体现在哪里呢? 可以这样说,蒋经国将台湾民主从"形式"推进到了"实质",完成了关键的转变。他认识到,台湾处境困难,如果要想实现繁荣稳定,要想国民党真正获得台湾人的支持,必须扩大统治基础,让大多数人民参与政治决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 在经济上,蒋经国推行"土地改革",让佃农获得土地,让中下阶层上升为中产阶级,防止贫富分化,以收入增长获取大多数人的支持。 在政治上,蒋经国逐步扩大民众的自由,允许反对派的存在和发展,将政治权力逐渐从外省人向本省人让渡。
三、雷震和彭明敏 蒋经国的思想转变是逐步发生的。 50年代后期,有一个外省人雷震主持出版《自由中国》半月刊,鼓吹军队国家化、开放地方自治、反对蒋介石连任总统,还组建了"中国民主党"。蒋经国毫不犹豫地批准逮捕雷震,判处10年有期徒刑。 1964年,本省知识分子彭明敏反对国民党,鼓吹台独。他被逮捕后,蒋经国同意只判决有期徒刑8年,坐牢7个月后签署"悔过书",特赦出狱。
由此可知,蒋经国对待反对派的态度是逐步趋向宽容的。 四、民主选举的发展 蒋经国对待民主选举的策略是,"举办干净选举、公正计票,以吸引有声望的党外人士参选,然后依靠严格的竞选限制(包括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以及国民党巨大的财力优势及掌控媒体,来争取多数席次的胜选。"
三年后的1972年立法委员选举,100多名党外人士在台北集会,呼吁修改选举法。这是党外人士1960年以来首度正式集会。蒋经国不断接到报告,详述党外候选人挑拨性质的言行,并建议他法办几个人,包括把发言激烈的康宁祥抓起来。幕僚还说,康宁祥是"匪谍",蒋经国不理会这些报告,反而问部属,为什么国民党籍立法委员问不出这样的问题?后来,他邀请康宁祥喝茶,两人讨论起立法议程上的一些议题。 1976年11月,举办中央及地方五项公职人员选举。投票日之前,幕僚向蒋经国报告,国民党有可能丢掉几个重要席位。蒋经国表示,党应该好好运用自己的优势,但不该允许有作弊行为。他说:"我们只要掌握51%就可以"。 这次五项公职人员竞选,总共有个1318席次,国民党只赢了76%,丢掉好几个县市长宝座。 五、新闻自由 民主制度有两大基石,除了一人一票的选举,就是新闻自由。蒋经国在推行民主选举的同时,逐步扩大新闻自由。
后来,康宁祥申请发行新刊物《八十年代》,黄信介申请发行《美丽岛》,都获得批准。这两本杂志都以政治评论为主,《美丽岛》的言论尤其激进,采取对抗性、法律边缘策略。很长时间内,它们都被允许出版,没有被关闭。 六、反对党的成立 集权政府向民主政府过渡,重要标志和关键就是出现一个有力的反对党。这往往是最困难的部分,因为很难想象,当权派同意将权力和利益,拱手让给反对派。蒋经国在这方面,表现出了真正的伟大之处。 1979年,蒋经国接到报告,称党外人士准备未经许可举行大型集会。蒋经国的指示是:只要守秩序,照规矩来,警方不应干预。他放出讯息,他"个人在推动对话政策"。当年12月10日,国民党举行十一届四中全会,蒋经国发表关于台湾民主的重要演讲。他说,实行民主宪政是国家政治建设应走的大道,必须继续向前迈进,决不容许后退。 1981年,蒋经国请人传话给美国驻台代表李洁明(James R. Lilley),提到他的四点计划。第一点是民主化,包括全面选举。第二点是台湾化,外省人掌权的日子行将结束,本省人必将全面逐步出任要职。第三点是"完成前两点的关键",也就是大幅提升国民所得和生活水准,这个目标则需要有更多的基础建设,更重视科技与出口。第四点,就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工作关系。 1984年5月,台湾的反对派人士成立"党外公政会",提出成立正式反对党的目标。内政部命令"党外公政会"解散,反对派拒绝从命。国民党则持续研商,没有结论,使得"党外公政会"看上去似乎多少有点合法性。
七、逝世 1987年12月25日,蒋经国已经病入膏肓,距离逝世只有三个星期。
1988年1月1日,在蒋经国的指示下,当局正式结束对报纸的限证(维持在29家)、限张(维持在三大张)的禁令,数天之内,就有200家左右新出版物向当局办理登记,街头立刻出现许多新兴画报。同时也有60多个政治团体申请註册成立政党。后来,包括民主进步党在内,共有20个政治组织获得通过,正式成立政党。
八、总结 蒋经国是一个独裁者,但是他看到了民主制度的大势所趋,允许成立反对党和实现新闻自由,领导他的政党逐步让渡权力,最终使得台湾在社会基本稳定、经济没有衰退的情况下,从专制制度成功过渡到了民主制度。这就是蒋经国的历史地位,他总体上是一个正面的历史人物。 虽然台湾的民主化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国民党在中共和美国的双重压力之下,作为一个台湾的外来政权,必须改革求生),不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它终究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成功案例,尤其是在等级森严的数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蒋经国的实践表明,在坚定的勇气和决心之下,至上而下的集权社会渐进式民主转变是可以实现的。
(完) 文档信息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