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
Posted: 12 Apr 2012 11:35 PM PDT 来台湾之前,我就想好了,一定要去胡适纪念馆看看。 (图一,胡适,1891--1962。) 昨天终于成行,先坐捷运,到了位于南港的中央研究院。 (图二,中央研究院,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然后,按照地图,找到了西南角的"胡适纪念馆"。 (图三,胡适纪念馆入口。) ================================================= 我喜欢胡适,是从大学期间阅读《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意识到真正的学术不同于官方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智力追求。 (图四,《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整理。) 后来,我大量阅读胡适的著作,断断续续读完了四卷本的《胡适文存》和一部分《胡适全集》。在治学方法和为人处事上,都深受他的影响。 (图五,《胡适全集》,安徽人民出版社,44卷,2003年。) 在我看来,胡适的主要信念,可以总结为三个主义:实用主义、实验主义和自由主义。 一、实用主义 胡适师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John Dewey)。他完全继承了老师的主张,不提倡研究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问题,而主要关注一些更实际的、与人自身相关的问题,注重实践和工具的重要性。 胡适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
胡适认为,具体的问题比抽象的主义更重要。
他主张年轻人要把自己的人生,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图六,胡适纪念馆入口。) 二、实验主义 怎么解决实际的问题呢?胡适说,要用实验的方法,强调证据。
更重要的是,不要迂腐和迷信,要敢于怀疑。
(图七,胡适纪念馆陈列室。) 三、自由主义 胡适认为,一个有用的人必须思想自由,而一个强大的国家只可能是由无数自由的个人组成。
在胡适看来,中国的封建礼教和专制主义,是自由的大敌。
(图八,胡适的卧室。) 四、人生态度 胡适用自己的行为,积极地实践上面三个信仰。
在为人处事上,他包容异己,乐于助人。
胡适的一生,历经晚清、民国、日本入侵、中共崛起等多个历史动荡时期,即使在最黑暗最困难的时候,他也对未来抱有信心,从不放弃和动摇。
(图九,胡适的会客厅。) 胡适很喜欢引用范仲淹的一句名言:
1962年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召开第五次院士会议。胡适不顾自己刚刚心脏病出院,参加了上午的会议,并且在晚上6点半出席了庆祝酒会。 在酒会上,他发表了即席演讲。不料讲到一半,突然脸色发白,倒在地上。送到医院后,终因心脏病突发,宣告不治,享年71岁。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宁鸣而死"。 (图十,胡适去世当天的照片,可以看到他面容憔悴。) (图十一,胡适突然倒地,溘然长逝。) ========================================================= 离开"胡适纪念馆",走出中央研究院的大门,马路对面就是"胡适公园"。 (图十二,胡适公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喷水池,后面小山上的白色建筑就是胡适的墓地。 (图十三,胡适的墓地位于土山之上。) 拾阶而上,就可以看到胡适、江冬秀夫妇的合葬墓。 (图十四,胡适墓的入口。) 墓穴后面是蒋介石的题字"智德兼隆"。 (图十五,胡适夫妇的墓碑。) 墓穴的右面,是胡适大儿子胡祖望的墓(2005年去世),以及二儿子胡思杜的纪念石。(胡思杜1948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后,没有选择去台湾,而是留在大陆,迎接共产党。1950年,他在香港《大公报》发表《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公开表示与胡适划清界线。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被定为右派,多次批斗后,不堪羞辱,上吊自杀。) (图十六,胡适的两个儿子的墓碑。) 天色将暮,阴沉闷热的天空飘起了雨。静寂的墓园,再无旁人。入土将近50年的胡适先生与他的一位忠实读者,在这个亚热带岛屿的偏僻角落,一起默默地听着黄昏的雨声。 (完) 文档信息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