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星期一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梁漱溟:做学问的八个境界

Posted: 29 Sep 2013 06:01 AM PDT

本周,我读完了梁漱溟先生的自传文集《我生有涯愿无尽》

我生有涯愿无尽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讲述梁先生如何从一个中学生成长为国学大师,闪光点很多。比如,北大校长蔡元培只因读过梁漱溟的一篇论文,便邀请他担任北大讲师,完全不顾梁没有读过大学。

出乎意料的是先生随即表示希望我到北大任教。先生说:"我是喜爱哲学的。我此次来北大重点要办好文科。文科中又以哲学系为重点,你就来哲学系讲印度哲学好了。"

我忙回答说:"先生之喜爱哲学我知道,早在中学时即读过先生翻译的《哲学要领》一书,至于我,实在不懂印度哲学。印度宗派是如此之多,而我只不过为解决自己在人生问题上的烦闷,钻研了一些佛典,领会一点佛家思想而已。"

先生说:"你说你不懂,但又有谁懂呢?我寻不着人,就是你来吧!"我总不敢承当。先生于是说道:"我看你也是喜欢哲学的。我们把一些喜爱哲学的朋友聚拢在一起,共同研究,互相切磋,你怎么可以不来呢!来北大,你不要以为是来教别人的,你把到北大当做来共同学习好了。"

蔡先生这几句话打动了我。抱这种态度再好不过,而我又怎会不愿来学习呢。来北大的事就如此确定下来。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讲述梁先生从事社会改造的经历,乏味得很,因为没有一件事是成功的。他一心想让中国走上宪政之路,结果处处碰壁。比如,他主张"军队国家化",先去游说蒋介石。

1942年3月20日中午,蒋公宴请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廿五人,饭罢留下我们五人细谈。对于草案认为可行,问我们若未曾与中共谈过,可即往商谈。

蒋介石把皮球踢给了共产党。结果,梁漱溟真的跑到延安,见了毛泽东和朱德,宣传他的主张。

座间毛、朱二公颇用心听我发言,毛无表示,朱公当听到我末后的话时,忽曰:"此或三十年后的事吧!"此外无人置一词。

梁先生幼稚到相信,国民党和共产党会同意放弃军队,可见他对政治其实一无所知。难怪他的社会改造梦想皆不成功,还没等到文化大革命,就在1953年被毛泽东打倒了。

虽然政治的部分不好看,但是在治学方面,他的自传文集很值得一读。下面的内容关于如何做学问,整理自他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我觉得讲得非常好。

================================

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节选)

作者:梁漱溟

梁漱溟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没有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完)

文档信息

2013年9月2日星期一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JavaScript与有限状态机

Posted: 01 Sep 2013 09:14 PM PDT

有限状态机(Finite-state machine)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模型,可以模拟世界上大部分事物。

简单说,它有三个特征:

  * 状态总数(state)是有限的。
  * 任一时刻,只处在一种状态之中。
  * 某种条件下,会从一种状态转变(transition)到另一种状态。

它对JavaScript的意义在于,很多对象可以写成有限状态机。

举例来说,网页上有一个菜单元素。鼠标悬停的时候,菜单显示;鼠标移开的时候,菜单隐藏。如果使用有限状态机描述,就是这个菜单只有两种状态(显示和隐藏),鼠标会引发状态转变。

代码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var menu = {            // 当前状态     currentState: 'hide',        // 绑定事件     initialize: function() {       var self = this;       self.on("hover", self.transition);     },        // 状态转换     transition: function(event){       switch(this.currentState) {         case "hide":           this.currentState = 'show';           doSomething();           break;         case "show":           this.currentState = 'hide';           doSomething();           break;         default:           console.log('Invalid State!');           break;       }     }      };    

可以看到,有限状态机的写法,逻辑清晰,表达力强,有利于封装事件。一个对象的状态越多、发生的事件越多,就越适合采用有限状态机的写法。

另外,JavaScript语言是一种异步操作特别多的语言,常用的解决方法是指定回调函数,但这样会造成代码结构混乱、难以测试和除错等问题。有限状态机提供了更好的办法:把异步操作与对象的状态改变挂钩,当异步操作结束的时候,发生相应的状态改变,由此再触发其他操作。这要比回调函数、事件监听、发布/订阅等解决方案,在逻辑上更合理,更易于降低代码的复杂度。

下面介绍一个有限状态机的函数库Javascript Finite State Machine。这个库非常好懂,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而且功能一点都不弱。

该库提供一个全局对象StateMachine,使用该对象的create方法,可以生成有限状态机的实例。

   var fsm = StateMachine.create();    

生成的时候,需要提供一个参数对象,用来描述实例的性质。比如,交通信号灯(红绿灯)可以这样描述:

   var fsm = StateMachine.create({        initial: 'green',        events: [       { name: 'warn',  from: 'green',  to: 'yellow' },       { name: 'stop', from: 'yellow', to: 'red' },       { name: 'ready',  from: 'red',    to: 'yellow' },       { name: 'go', from: 'yellow', to: 'green' }     ]      });    

交通信号灯的初始状态(initial)为green,events属性是触发状态改变的各种事件,比如warn事件使得green状态变成yellow状态,stop事件使得yellow状态变成red状态等等。

生成实例以后,就可以随时查询当前状态。

* fsm.current :返回当前状态。
* fsm.is(s) :返回一个布尔值,表示状态s是否为当前状态。
* fsm.can(e) :返回一个布尔值,表示事件e是否能在当前状态触发。
* fsm.cannot(e) :返回一个布尔值,表示事件e是否不能在当前状态触发。

Javascript Finite State Machine允许为每个事件指定两个回调函数,以warn事件为例:

* onbeforewarn:在warn事件发生之前触发。
* onafterwarn(可简写成onwarn) :在warn事件发生之后触发。

同时,它也允许为每个状态指定两个回调函数,以green状态为例:

* onleavegreen :在离开green状态时触发。
* onentergreen(可简写成ongreen) :在进入green状态时触发。

假定warn事件使得状态从green变为yellow,上面四类回调函数的发生顺序如下:onbeforewarn → onleavegreen → onenteryellow → onafterwarn

除了为每个事件和状态单独指定回调函数,还可以为所有的事件和状态指定通用的回调函数。

* onbeforeevent :任一事件发生之前触发。
* onleavestate :离开任一状态时触发。
* onenterstate :进入任一状态时触发。
* onafterevent :任一事件结束后触发。

如果事件的回调函数里面有异步操作(比如与服务器进行Ajax通信),这时我们可能希望等到异步操作结束,再发生状态改变。这就要用到transition方法。

   fsm.onleavegreen = function(){     light.fadeOut('slow', function() {       fsm.transition();     });     return StateMachine.ASYNC;   };    

上面代码的回调函数里面,有一个异步操作(light.fadeOut)。如果不希望状态立即改变,就要让回调函数返回StateMachine.ASYNC,表示状态暂时不改变;等到异步操作结束,再调用transition方法,使得状态发生改变。

Javascript Finite State Machine还允许指定错误处理函数,当发生了当前状态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自动触发。

   var fsm = StateMachine.create({     // ...     error: function(eventName, from, to, args, errorCode, errorMessage) {       return 'event ' + eventName + ': ' + errorMessage;     },     // ...    });    

比如,当前状态是green,理论上这时只可能发生warn事件。要是这时发生了stop事件,就会触发上面的错误处理函数。

Javascript Finite State Machine的基本用法就是上面这些,更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见它的主页

(完)

文档信息

2013年8月24日星期六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人类的心理行为模式----《影响力》笔记

Posted: 23 Aug 2013 08:07 AM PDT

网上流传一份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的推荐书单

其中有一本心理学著作《影响力》,芒格是这么说的:

  "这本了不起的书,解释了我们如何被他人操控,可别犹豫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

据说,芒格特别喜欢这本书,还向它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Cialdini)赠送了一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值10万美元)。

因为芒格的推荐,我就去读了这本书。它主要介绍了6种人类的心理行为模式,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具有说服力,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能影响他人。

我的总体印象是,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读完以后,一方面可以学会一些说服他人的技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一些被他人影响的风险。

但是,它也有很大的缺点,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啰嗦。书里的6种心理行为模式,其实都很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楚,但是作者写了300多页,冗长拖拉,条理不清,读起来很累。更糟糕的是,为了拉长篇幅,它对一些很简单的心理现象,做了过度解释,令人感觉非常牵强。

举例来说,书里有一条结论是:

  "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的那些东西相比,人们更加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东西。"

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都不用解释:"来之不易"就意味着"获取成本"较高,属于贵重的东西,当然会被珍惜。可是,作者用了整整八页解释这句话,还举了一些我认为很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例子。

  "当学生们要经历肉体痛苦才能加入一个团体时,他们对这个团体的评价往往会更高。一个女学生在加入时遭到电击的次数越多。她就越会让自己相信,这个团体的成员都非常聪明有趣,举办的活动也非常有吸引力。"

为了让新成员珍惜成员资格,而必须对她在加入时进行多次电击。这种行为不仅变态,而且在逻辑上有漏洞,因为最后招进来的只能是那些喜欢被电击的人,这样的人聚在一起,当然会有认同感!

这样的段落在书中还有很多。所以,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就是:闪光点与缺陷都很明显,写作风格糟糕。

下面,我摘录书中提到的一些心理学实验,这是全书最有意思的部分。

第一章 心理影响

实验1:插队

一个心理学家跑到图书馆,请排队等候复印的人帮她一个小忙。

"对不起,我有5页纸要复印,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呢?"当她这样说时,60%的人答应了。

然后,她换了一种说法:"对不起,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呢?因为我要复印几页纸。"她只多加了两个字"因为",但同意的人居然增加到了93%。

虽然心理学家早就知道,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但是这个实验证明,只是听到"因为"两个字,人们就会认为她是有理由的,从而给予帮助。这证明了人类存在心理定势,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

第二章 互惠(Reciprocity)

实验2:捐款信

美国伤残军人协会每年发出很多募捐信,经过统计,18%的收信人会捐款。

有一年,该协会主动在信中放了一个小礼物(比如背面涂了不干胶的标签),结果捐款率几乎翻了一倍,35%的收信人捐款了。

这说明人们存在"互惠心理",接受别人的礼物后会有一种负债感,觉得自己应该回报。所以,先给予别人一点小恩小惠,然后再提出请求,将会大大提高对方答应请求的可能性。

实验3:陪同参观

心理学家来到大学校园,询问大学生们是否愿意陪一群少年犯去参观动物园,只有17%学生表示愿意。

心理学家换了一种说法,先问你是否愿意每周为少年犯提供2小时的咨询服务,至少坚持两年?所有人都表示不愿意。心理学家又问,那么你是否愿意陪他们去参观一次动物园呢?这一次,50%的学生表示愿意。

可以看到,让对方先拒绝一个更大的请求,会使得另一个较小的请求被接受的可能性上升三倍。心理学的解释是,人们不喜欢有负债感,当你拒绝对方的时候就会形成潜在的负债感,即使你实际上没有欠对方任何东西。为了做到不亏欠,人们往往会同意第二个较小的请求。另一方面,这里还涉及心理学的对比原理,因为两个请求形成对比,使得第二个请求看上去不那么过份,所以更有可能得到同意。

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如果你要向别人推销,就要先展示质次价高的商品;如果你要向别人借钱,就要先开口借一个很高的金额。这样会增加第二个请求被接受的可能性。

第三章 承诺和一致(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实验4:看管物品

心理学家在海滩上随便找一个人作为实验对象,在离他1米的地方,放下浴巾,很放松地躺在上面,听着便携式收音机传出来的音乐。几分钟之后,心理学家从浴巾上爬起来,向大海走去。

过了一会,一个假扮的小偷来了,拿起收音机就走。通常情况下,实验对象都不愿冒险去阻拦那个小偷。在20次的实验中,只有4个人挺身而出。

心理学家改变做法,在下海游泳时,口头请求实验对象帮忙照看一下东西,所有实验对象都答应了。当小偷再来拿收音机时,20个实验对象中有19个人挺身而出。他们追赶着小偷,叫他停下来,要求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而且大多数人都会冲上去拉住他,或者干脆把收音机从他手里夺过来。

这是因为人们希望能够遵守承诺。人们在心理上有一种要与过去的所作所为保持一致的愿望。一旦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有一种压力要与它保持一致,证明之前所做的决策。

实验5:公益广告牌

心理学家假扮成义工,在加州的一个居民区内,挨家挨户地向居民们提出请求,希望允许在社区草地上树立一块超大的公益广告牌。

为了让居民了解广告牌竖起来之后的样子,他们展示了一张照片:一栋漂亮的房子几乎被广告牌遮得严严实实,广告牌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小心驾驶"。83%的居民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个要求。

心理学家又换了一个社区,先向居民询问,是否同意树立一块宣传安全驾驶的小牌子。这个请求不算什么,几乎所有人都答应了。两个星期后,心理学家拿着同一张大广告牌的照片,再来征求居民同意,这次只有24%的居民拒绝这个要求。

人们之所以对同一张广告牌,产生不同的态度。原因就是一旦人们之前同意了某个请求,后面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他会答应陌生人的请求,努力与自己过去的承诺保持一致。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公开选择了某种立场之后,马上就产生一种维持这个立场的压力,因为他想在别人眼里显得前后一致。而且,知道你的立场的人越多,你就越不愿意去改变它。所以,让对方信守承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把承诺写下来,再尽量多地向他人展示。

第四章 社会认同(Social Proof)

实验6:怕狗的小朋友

心理学家挑选了一些怕狗的幼儿园小朋友,让他们每天花20分钟观看一个小男孩高兴地与狗玩耍。结果,这一做法使得怕狗的儿童发生了明显变化。

仅仅在4天之后,就有67%的儿童愿意钻进圈着小狗的围栏里,与小狗玩耍。而且当其他人离开后,他们仍旧待在那里,亲热地拍打或抚摸小狗。

这说明周围人的做法对我们决定自己的行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验7:旁观者

心理学家让一个纽约大学的学生,在马路上假装癫痫病发作。

当只有一个旁观者在场的时候, 85%的情况他会选择去帮助发病的大学生。当有5个旁观者在场的时候,大学生得到帮助的概率只有31%。

既然绝大部分单独经过的人,都会伸出援手,我们就很难说这是一个"冷漠的社会"。但是,与一般的看法相反,旁观者越多,实际上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反而变小了,这是为什么?

心理学家认为,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当有多个旁观者时,每个人的责任感都会下降,"也许其他人会帮忙的,也许有人已经这样做了。"结果,没有一个人帮忙。第二个原因是,每个人看到其他人都没有行动,就认为既然大家都不担心,说明一切正常。而且,我们都不喜欢在别人面前显得慌乱。

重要的是认识到,旁观者没有采取行动并不是因为冷漠无情或缺乏善意,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是否有紧急事件发生,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责任去采取行动。如果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负有责任,他们的反应是非常迅速的。

当你遇到危险,正确的做法是从人群中挑出一个人来,盯着他,指着他,直接对他说:"你,穿蓝夹克的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叫一辆救护车来。"通过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你可以让周围的人了解你的处境、明确他们的责任、消除所有可能妨碍或延误救助的不确定性。

第五章 喜好(Liking)

实验8:足球队的称呼

在期末考试结束以后,心理学家对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学生做电话调查,询问他们该校足球队上一场比赛的输赢。

如果上一场比赛输了,只有17%的学生会说"我们的球队";如果上一场比赛赢了,用到"我们"这个词的学生就会增加到41%。

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人们对与自己相似的人会产生好感。因为没人喜欢当失败者,所以人们更愿意与失败者保持距离或差异。

第六章 权威(Authority)

实验9:估计身高

心理学家将一位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访问者,依次介绍给澳大利亚某所大学五个班级的学生。但在每一个班上介绍他时,他的身份都不相同。

在第一个班上,他被介绍为学生;在第二个班上,他被介绍为实验员;在第三个班上,他被介绍为讲师;在第四个班上,他被介绍为高级讲师;而在第五个班上,他被介绍为教授。

当他离开之后,心理学家要学生们估计那位访问者的身高。结果发现,随着地位每一次升高,学生们估计的身高平均会增加1.5厘米。所以,当访问者是"教授"时比他是"学生"时,身高要高出6厘米。

这说明头衔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个人的头衔越显赫,人们对这个人的身高就估计得越高。这反映了人们仰视权威的心理。

实验10:闯红灯

心理学家让一名31岁的男子在好几个不同的地方,闯红灯横穿马路。

有一半时间,他穿着一套烫得很平整的高级西服,系着领带;而另一半时间,他穿着普通的工作服。后一种情况时,并没有多少人跟着他一起闯红灯;而前一种情况时,跟着他的人简直是成群结队。

这说明,人们很容易从服装去判断权威。如果对方穿着一套权威的衣服,大多数人会选择服从。

实验11:按喇叭

心理学家在旧金山的繁忙路口做了一项调查。

当绿灯亮起的时候,如果前面停着一辆普通的经济型轿车,久久不开,几乎后面所有的司机都按了喇叭,而且大多数人按了不止一次。但是,如果前面停的是一辆豪华的高级轿车,只有50%的司机会按喇叭,其他人老老实实在后面等着,直到它开动为止。

这说明,人们会从车辆判断车主的地位,尊敬拥有名车的人。

第七章 稀缺(Scarcity)

实验12:品尝拼干

心理学家让一些消费者品尝同样的饼干。

有一半人的罐子里有10块饼干,而另一半人的罐子里只有2块饼干。结果可想而知,后一半人对饼干的评价更高。

这说明人们对稀缺的东西,会做出更高的评价。因此,与其告诉人们将会得到什么,不如告诉他们将会失去什么,这样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影响。

(完)

文档信息

2013年8月17日星期六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Linux 的启动流程

Posted: 17 Aug 2013 01:37 AM PDT

半年前,我写了《计算机是如何启动的?》,探讨BIOS和主引导记录的作用。

那篇文章不涉及操作系统,只与主板的板载程序有关。今天,我想接着往下写,探讨操作系统接管硬件以后发生的事情,也就是操作系统的启动流程。

这个部分比较有意思。因为在BIOS阶段,计算机的行为基本上被写死了,程序员可以做的事情并不多;但是,一旦进入操作系统,程序员几乎可以定制所有方面。所以,这个部分与程序员的关系更密切。

我主要关心的是Linux操作系统,它是目前服务器端的主流操作系统。下面的内容针对的是Debian发行版,因为我对其他发行版不够熟悉。

第一步、加载内核

操作系统接管硬件以后,首先读入 /boot 目录下的内核文件。

以我的电脑为例,/boot 目录下面大概是这样一些文件:

   $ ls /boot      config-3.2.0-3-amd64   config-3.2.0-4-amd64   grub   initrd.img-3.2.0-3-amd64   initrd.img-3.2.0-4-amd64   System.map-3.2.0-3-amd64   System.map-3.2.0-4-amd64   vmlinuz-3.2.0-3-amd64   vmlinuz-3.2.0-4-amd64    

第二步、启动初始化进程

内核文件加载以后,就开始运行第一个程序 /sbin/init,它的作用是初始化系统环境。

由于init是第一个运行的程序,它的进程编号(pid)就是1。其他所有进程都从它衍生,都是它的子进程。

第三步、加载开机启动程序

许多程序是开机启动的。它们在Windows叫做"服务"(service),在Linux就叫做"守护进程"(daemon)。所有"守护进程"的启动脚本,都放在 /init.d 目录下面。init进程的主要任务,就是逐一运行这些脚本。

下面是我的电脑的 /etc/init.d 目录,里面有很多程序。

   $ ls /etc/init.d      acpid   alsa-utils   anacron   apache2   atd   avahi-daemon   binfmt-support   ...    

init.d 这个目录名最后一个字母d,就是daemon的意思,因为init进程本身也是一个"守护进程"。

第四步、运行级别

有些开机启动程序,并不需要所有场合都启动。比如,把Linux当作桌面环境时,就不需要启动 Apache。系统允许为不同的场合,分配不同的开机启动程序,这就叫做"运行级别"(runlevel)。也就是说,启动时根据"运行级别",确定要运行哪些程序。

Linux默认提供七种运行级别(0-6)。一般来说,0是关机,1是单用户模式(也就是维护模式),6是重启。其他级别每个发行版不太一样,对于Debian来说,2到5都是同样的多用户模式(也就是正常模式)。

打开文件 /etc/inittab,可以看到第一行是这样的:

   id:2:initdefault:    

这就是说,启动时的默认运行级别为2,用户可以修改这个值。

init进程读取 /etc/inittab 文件,然后按照指定的"运行级别",加载相应的开机启动程序。那么,系统怎么知道每个级别应该加载哪些程序呢?

回答是每个运行级别在 /etc 目录下面都有一个对应的子目录,里面指定了要加载的程序。

   /etc/rc0.d   /etc/rc1.d   /etc/rc2.d   /etc/rc3.d   /etc/rc4.d   /etc/rc5.d   /etc/rc6.d    

上面目录名中的"rc",表示run command(运行程序),最后的d表示它们都是daemon(守护进程)。让我们看看 /etc/rc2.d 目录中到底指定了哪些程序。

   $ ls  /etc/rc2.d      README   S01motd   S13rpcbind   S14nfs-common   S16binfmt-support   S16rsyslog   S16sudo   S17apache2   S18acpid   ...    

可以看到,除了第一个文件README以外,其他文件都是"字母S+两位数字+程序名"的形式。字母S表示Start,也就是启动的意思(启动脚本的运行参数为start),如果这个位置是字母K,就代表Kill(关闭),即如果从其他运行级别切换过来,需要关闭的程序(启动脚本的运行参数为stop)。后面的两位数字表示处理顺序,数字越小越早处理,所以第一个启动的程序是motd,然后是rpcbing、nfs......数字相同时,则按照程序名的字母顺序启动。

所有这件文件都是链接文件,指向目录 /etc/init.d 中对应的启动脚本文件。如果想增加或删除某些开机启动程序,不建议手动修改这些链接文件,而是用一些专门命令进行管理(参考这里这里)。

第五步、用户登录

开机启动程序加载完毕以后,就要让用户登录了。

一般来说,用户的登录方式有三种:

  (1)命令行登录

  (2)ssh登录

  (3)图形界面登录

这三种情况,都有自己的方式对用户进行认证。

(1)命令行登录:init进程调用getty程序(意为get teletype),让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输入完成后,再调用login程序,核对密码(Debian还会再多运行一个身份核对程序/etc/pam.d/login)。如果密码正确,就从文件 /etc/passwd 读取该用户指定的shell,然后启动这个shell。

(2)ssh登录:这时系统调用sshd程序(Debian还会再运行/etc/pam.d/ssh ),取代getty和login,然后启动shell。

(3)图形界面登录:init进程调用显示管理器,Gnome图形界面对应的显示管理器为gdm(GNOME Display Manager),然后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如果密码正确,就读取/etc/gdm3/Xsession,启动用户的会话。

第六步、进入 login shell

所谓shell,简单说就是命令行界面,让用户可以直接与操作系统对话。用户登录时打开的shell,就叫做login shell。

Debian默认的shell是Bash,它会读入一系列的配置文件。上一步的三种情况,在这一步的处理,也存在差异。

(1)命令行登录:首先读入 /etc/profile,这是对所有用户都有效的配置;然后依次寻找下面三个文件,这是针对当前用户的配置。

   ~/.bash_profile   ~/.bash_login   ~/.profile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文件只要有一个存在,就不再读入后面的文件了。比如,要是 ~/.bash_profile 存在,就不会再读入后面两个文件了。

(2)ssh登录:与第一种情况完全相同。

(3)图形界面登录:只加载 /etc/prfile 和 ~/.profile。也就是说,~/.bash_profile 不管有没有,都不会运行。

第七步,打开 non-login shell

老实说,上一步完成以后,Linux的启动过程就算结束了,用户已经可以看到命令行提示符或者图形界面了。但是,为了内容的完整,必须再介绍一下这一步。

用户进入操作系统以后,常常会再手动开启一个shell。这个shell就叫做 non-login shell,意思是它不同于登录时出现的那个shell,不读取/etc/profile和.profile等配置文件。

non-login shell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用户最常接触的那个shell,还在于它会读入用户自己的bash配置文件 ~/.bashrc。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于bash的定制,都是写在这个文件里面的。

你也许会问,要是不进入 non-login shell,岂不是.bashrc就不会运行了,因此bash 也就不能完成定制了?事实上,Debian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了,请打开文件 ~/.profile,可以看到下面的代码:

   if [ -n "$BASH_VERSION" ]; then     if [ -f "$HOME/.bashrc" ]; then       . "$HOME/.bashrc"     fi   fi    

上面代码先判断变量 $BASH_VERSION 是否有值,然后判断主目录下是否存在 .bashrc 文件,如果存在就运行该文件。第三行开头的那个点,是source命令的简写形式,表示运行某个文件,写成"source ~/.bashrc"也是可以的。

因此,只要运行~/.profile文件,~/.bashrc文件就会连带运行。但是上一节的第一种情况提到过,如果存在~/.bash_profile文件,那么有可能不会运行~/.profile文件。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把下面代码写入.bash_profile就行了。

   if [ -f ~/.profile ]; then     . ~/.profile   fi    

这样一来,不管是哪种情况,.bashrc都会执行,用户的设置可以放心地都写入这个文件了。

Bash的设置之所以如此繁琐,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早期的时候,计算机运行速度很慢,载入配置文件需要很长时间,Bash的作者只好把配置文件分成了几个部分,阶段性载入。系统的通用设置放在 /etc/profile,用户个人的、需要被所有子进程继承的设置放在.profile,不需要被继承的设置放在.bashrc。

顺便提一下,除了Linux以外, Mac OS X 使用的shell也是Bash。但是,它只加载.bash_profile,然后在.bash_profile里面调用.bashrc。而且,不管是ssh登录,还是在图形界面里启动shell窗口,都是如此。

参考链接

[1] Debian Wiki, Environment Variables

[2] Debian Wiki, Dot Files

[3] Debian Administr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run-levels

[4] Debian Admin,Debian and Ubuntu Linux Run Levels

[5] Linux Information Project (LINFO), Runlevel Definition

[6] LinuxQuestions.org, What are run levels?

[7] Dalton Hubble, Bash Configurations Demystified

(完)

文档信息

2013年7月16日星期二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如何让搜索引擎抓取AJAX内容?

Posted: 15 Jul 2013 08:32 PM PDT

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采用"单页面结构"(Single-page application)。

整个网站只有一张网页,采用Ajax技术,根据用户的输入,加载不同的内容。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用户体验好、节省流量,缺点是AJAX内容无法被搜索引擎抓取。举例来说,你有一个网站。

  http://example.com

用户通过井号结构的URL,看到不同的内容。

  http://example.com#1

  http://example.com#2

  http://example.com#3

但是,搜索引擎只抓取example.com,不会理会井号,因此也就无法索引内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oogle提出了"井号+感叹号"的结构。

  http://example.com#!1

当Google发现上面这样的URL,就自动抓取另一个网址:

  http://example.com/?_escaped_fragment_=1

只要你把AJAX内容放在这个网址,Google就会收录。但是问题是,"井号+感叹号"非常难看且烦琐。Twitter曾经采用这种结构,它把

  http://twitter.com/ruanyf

改成

  http://twitter.com/#!/ruanyf

结果用户抱怨连连,只用了半年就废除了。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在保持比较直观的URL的同时,还让搜索引擎能够抓取AJAX内容?

我一直以为没有办法做到,直到前两天看到了Discourse创始人之一的Robin Ward的解决方法,不禁拍案叫绝。

Discourse是一个论坛程序,严重依赖Ajax,但是又必须让Google收录内容。它的解决方法就是放弃井号结构,采用 History API

所谓 History API,指的是不刷新页面的情况下,改变浏览器地址栏显示的URL(准确说,是改变网页的当前状态)。这里有一个例子,你点击上方的按钮,开始播放音乐。然后,再点击下面的链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地址栏的URL变了,但是音乐播放没有中断!

History API 的详细介绍,超出这篇文章的范围。这里只简单说,它的作用就是在浏览器的History对象中,添加一条记录。

  window.history.pushState(state object, title, url);

上面这行命令,可以让地址栏出现新的URL。History对象的pushState方法接受三个参数,新的URL就是第三个参数,前两个参数都可以是null。

  window.history.pushState(null, null, newURL);

目前,各大浏览器都支持这个方法:Chrome(26.0+),Firefox(20.0+),IE(10.0+),Safari(5.1+),Opera(12.1+)。

下面就是Robin Ward的方法。

首先,用History API替代井号结构,让每个井号都变成正常路径的URL,这样搜索引擎就会抓取每一个网页。

  example.com/1

  example.com/2

  example.com/3

然后,定义一个JavaScript函数,处理Ajax部分,根据网址抓取内容(假定使用jQuery)。

  function anchorClick(link) {
    var linkSplit = link.split('/').pop();
    $.get('api/' + linkSplit, function(data) {
      $('#content').html(data);
    });
  }

再定义鼠标的click事件。

  $('#container').on('click', 'a', function(e) {
    window.history.pushState(null, null, $(this).attr('href'));
    anchorClick($(this).attr('href'));
    e.preventDefault();
  });

还要考虑到用户点击浏览器的"前进 / 后退"按钮。这时会触发History对象的popstate事件。

  window.addEventListener('popstate', function(e) {
    anchorClick(location.pathname);
  });

定义完上面三段代码,就能在不刷新页面的情况下,显示正常路径URL和AJAX内容。

最后,设置服务器端。

因为不使用井号结构,每个URL都是一个不同的请求。所以,要求服务器端对所有这些请求,都返回如下结构的网页,防止出现404错误。

  <html>
    <body>
      <section id='container'></section>
      <noscript>
        ... ...
      </noscript>
    </body>
  </html>

仔细看上面这段代码,你会发现有一个noscript标签,这就是奥妙所在。

我们把所有要让搜索引擎收录的内容,都放在noscript标签之中。这样的话,用户依然可以执行AJAX操作,不用刷新页面,但是搜索引擎会收录每个网页的主要内容!

===================================

[通知]

接下来三周,我外出旅行,暂停更新网志。

大家可以从 http://www.ruanyifeng.com/tweets/,了解我的行程。欢迎关注。

(完)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