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0日星期六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诗意摄影《生活场景》

Posted: 09 Dec 2011 09:18 PM PST

今天,我看到了一组非常漂亮的照片《生活场景》(Scenes of Life)

它们用垂直俯视的视角,展示了普通人的生活瞬间,将时间定格在那一刻,在一个空旷和宁静的时空中,把人们内心淡淡的孤独和忧伤放大凝固了。

所有照片中,主人公都处在休息或静止的状态,四周是如诗如画的景色,人与环境之间仿佛有一种隔阂。我们不禁要问:"他们在想什么呢?为什么不能融入周围呢?"

这样的疑问大大增加了照片的可看性,拓展了它们图像之外的含义,使其有了深度,不再是一般的人物照片或风景照片,具备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下面是这组照片的作者专访:

《垂直俯视的诗意影像品》

作者:朱炯

原载《摄影之友》2010年06期

网址:http://fotomen.cn/2010/06/vertical-overlooking/

【导言】

浪漫的生活有时显得过于甜美。Lucie和Simon用自上而下的超然视角、细腻而迷人的色彩搭配以及绘画性的构图方式,从平淡的生活中挖掘出诗意,他们的浪漫影像不失细腻而朴素的现实气息。

(图片说明:Lucie 和Simon。28岁来自法国南部、毕业于的巴黎高等工艺美术学院的女摄影师Lucie和23岁有着德国血统、担任过多名摄影师助手的男摄影师Simon。)

【正文】

在巴黎和Lucie与Simon的见面时间是当天匆忙确定的----虽然之前我们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反复沟通预约,但由于他们要给法国政治家们拍摄肖像,每天需守在摄影 棚里等政要来临,所以我们只能在政要临时取消拍摄计划时,见缝插针约到咖啡馆见面。

他们实在太年轻了,若不是面前的咖啡桌上放着装照片的盒子以及电脑,我实在不敢 确定这一女一男就是Lucie和Simon。我们互相介绍的时候,他们讲话甚至都有些害羞, 但当说到作品、构思的时候却一下滔滔不绝起来。

Lucie和Simon合作拍摄《生活场景》这组作品开始于2007年夏天,最初的点子是拍摄 一组俯视角度的照片,他们迷上了这种视角的影像效果:挤压了的垂直空间,透视被严重削弱,可以忽略的画面景深,同时他们将改变了常规的摄影视点----镜头对准简 单的日常内容,让奇迹从平凡中诞生。

最初的拍摄中,解决技术问题是首要的。为了能产生"垂直俯视"的效果,他们自己 设计、加工了一个摄影升降支架,最高可以升至五米,照相机安装在上面。谈起拍摄过程,他们说,"极其需要耐心"----因为每拍摄一张照片大约需要一天的时间,至少四五个小时。他们用不同的相机,有胶片有数码,用过佳能EOS5D,潘太克斯,现在 用哈苏数字后背。现场的布光以自然光为主。当使用胶片相机时,是用连线在下面控制,使用数码相机就连接电脑来控制了。

起先Lucie和Simon想找职业演员来扮演被摄对象,但当时由于经费、工作时间等问题,他们最终决定由自己和身边的家人、朋友出镜,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和熟悉的人再现真实而自然的生活场景。于是在这些照片中,我们会看到摄影师自己在花园里悠闲小憩的场景,而带着两个孩子在童话般池塘边钓鱼的老人其实就是Lucie的爸爸。

家人和朋友的参与,带给他们作品更多灵感和感动。拍摄期间,他们一位好友生了一个女孩,因为很喜欢Lucie和Simon的摄影风格,特意邀请他们为这个新生命拍张特别的留影。于是Lucie和Simon把摄影升降装置安装到了妇产医院的病房,拍摄操作过程很长, 他们蹑手蹑脚地组装起拍摄装置,丝毫没有惊动刚出生24小时的婴儿。她安静地躺在妈妈怀抱里,吃得饱饱的,睡得无比香甜。整个房间笼罩在柔和的光线中,房间、物品 以及人物衣服的色彩那么和谐地统一在暖色调里,新的生命是如此甜美。(后来这组作 品在法国展出,展览开幕式上,这位妈妈带着已经会走路了的小姑娘在作品前留念,吸引了很多观众。)这个场景让人再次感受到,所有的影像,无论是导演摄影的手法还是 纪实摄影的手法,都是消失时间的珍贵留存。而真正浪漫的生活不是刻意地去制造,它们往往存在于现实中。

《摄影之友》:拍摄出这样的垂直俯视效果是否经过了后期的制作?

Lucie和Simon:大部分都是直接拍摄成功的。我们的作品中既有用胶片也有用数码拍摄的。后期的处理基本没超出传统胶片时代暗房所做的范畴:调整色彩的饱和度,调整画 面影调的平衡。只有少许的两三张,因为没有足够的拍摄空间,摄影师拍摄了五六张,最后合成拼接。我们追求的,是真实存在的状态。

《摄影之友》:你们把生活场景拍摄得如此美丽、浪漫,但其实日常生活中一般摄影师 很少能拍摄到这些美妙的影像,能否给我们一些具体的提示?

Lucie和Simon:我们这个系列作品其实是在虚构真实的生活。画面内的物品虽然大多是 被摄者的生活用品,但其实每一个细节,色彩的配置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摆布的。同时被摄者在属于自己的熟悉空间内扮演他们自己。人物的姿态动作,除了要考虑俯拍角 度的呈现之外,多是被摄者在经过几个小时的准备过程后完全放松而展现的自然状态。 我们是先被某一空间的色彩所吸引,然后再决定如何进行人物造型。

======================================

Lucie和Simon的其他作品: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完)

文档信息

2011年12月6日星期二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痛苦造就性格(也许还造就产品)

Posted: 05 Dec 2011 09:49 AM PST

如果你知道TechCrunch,那么你可能知道Michael Arrington

他是一个律师,自称对"Web 2.0"更有兴趣,因此创办了个人网志TechCrunch,专门报道硅谷的创业公司和风险资本家。

虽然不少人认为TechCrunch缺乏可读性,但是它可能是世界上订阅人数最多的科技类网志,2010年9月被AOL以2500万美元收购。有了这笔钱,Michael Arrington就改行当上了风险资本家。

一周前,他发表了一篇文章,评论了网络游戏公司Zynga的劳资矛盾。文章的题目叫做《创业是艰难的:多工作,少喊累,别发牢骚》( "Startups Are Hard. So Work More, Cry Less, And Quit All The Whining")。

这篇文章引用了程序员Jamie Zawinski写于1994年的日记(详见后文),得出了这么一个观点:

"If you work at a startup and you think you're working too hard and sacrificing too much, find a job somewhere else that will cater to your needs."

"如果你在创业公司工作,觉得工作得很累,牺牲太多,那么换个地方,找一份更合适你的工作吧。"

言下之意,软件业就是一个很累的地方,要想成功,就必须拼命,哪怕放弃正常生活和休闲,也在所不惜,否则你失败就是活该。

第二天,Jamie Zawinski发表回应,严厉批评了Michael Arrington。

"He's using my words to try and back up that thesis.

他用我的话,支持这种观点。

I hate this, because it's not true, and it's disingenuous.

我很反感,因为这不是事实,而是诡辩。

What is true is that for a VC's business model to work, it's necessary for you to give up your life in order for him to become richer.

事实是,风险资本家的商业模式需要这种宣传。只有你放弃你的生活,才能使他变得更富有。

He's telling you the story of, "If you bust your ass and don't sleep, you'll get rich" because the only way that people in his line of work get richer is if young, poorly-socialized, naive geniuses believe that story! Without those coat-tails to ride, VCs might have to work for a living. Once that kid burns out, they'll just slot a new one in.

他鼓吹,如果你忙得一刻不停,不休息不睡觉,你就会致富。因为干他那一行的人致富的唯一方法,就是那些年轻的、不擅于社交的、天真的程序员相信他那一套鬼话!没有这些垫背,风险资本家可能就必须自己动手谋生了。一旦那些孩子们失去利用价值,他们就接着去骗下一批人。"

别信风险资本家的鬼话,真正值得追求的生活是这样的:

"I recommend that you do what you love because you love doing it. If that means long hours, fantastic. If that means leaving the office by 6pm every day for your underwater basket-weaving class, also fantastic.

我的建议是,你去做那些你喜欢做的事,只要喜欢就行。如果这意味着长时间工作,那很好。如果这意味着每天6点钟准时下班,参加潜水培训班,那也很好。"

===================================

看了他的这篇回应,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当年那个特立独行、不羁放纵的Jamie Zawinski又回来了。

他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高中都没有毕业,却是世界上最好的程序员之一,Netscape公司的主力程序员,划时代产品"网景浏览器"的主要开发者。

他在公司里就是一身摇滚明星的打扮,留长发、穿皮夹克、戴金属饰品,非常有个性。当微软公司不正当竞争,将IE与Windows捆绑在一起,击败Netscape的时候,他就公开发誓,终身不使用微软公司的任何产品,也不授权任何人将他的代码用于Windows平台。他是Mozilla这个名字的创造者,也是第一个提议将"网景浏览器"开源的人。当同事们决定彻底放弃以前的代码,重头编写一个全新的浏览器,他心灰意冷,辞职离开,在旧金山买下一家酒吧,不再编程,改当一个小店主,从此退出江湖。

我知道他的故事,是因为纪录片《Code Rush》。我强烈推荐这部作品,那是1998年一个摄制组在Netscape公司整整跟拍一年的结果。你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网景浏览器"衰落的那一段历史,还可以看到硅谷程序员的日常生活。

==================================

回到Michael Arrington的文章,我最大的收获是得知Jamie Zawinski还写过日记。

我把他的这份日记读了一遍,感触非常多。日记的名称叫做"the netscape dorm.",直译过来就是《睡在Netscape的日子》,记录了1994年Netscape刚成立时的情景:小公司,没有产品,急需证明自己,必须赶在资金用完之前写出代码。那些日记是创业公司的真实写照,以及一个非常孤独、拼命工作的程序员的内心独白。

编程是一种非常单调枯燥的工作,长时间、全身心、独自一人地与机器打交道,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难免会受到影响。这份日记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程序员怎么看待这些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值得吗?乐趣在哪里呢?......

日记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一下子就打动我了。

"Time always softens the pain and makes things look like more fun than they really were.

时间总是淡化痛苦,让一切变得比实际情况更轻松。

But who said everything has to be fun?

但是谁说生活一定是轻松的?

Pain builds character. (Sometimes it builds products, too.)

痛苦造就性格。(也许还造就产品。)"

我反复看着这段话,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如果经受的这些痛苦无法避免,那么我希望它们是值得的,最终带来想要的结果,一切皆有所偿。

下面是我翻译的他的部分日记。

=====================================

Jamie Zawinski日记(节选)

阮一峰 译

(Image credit: m.joedicke)

1994年6月26日,星期二,凌晨四点

我已经在Mosaic工作一个半月了。睡眠很少,不常回家。

今天一整天,Lou和Rob都在玩遥控汽车。这真让人恼火,因为其他所有人都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却在那里玩耍。我走到Chouck旁边,问他"你生气吗?"他张开双臂,板着脸,说"我的火气有这么大"。我点点头,走回自己的办公桌。

十分钟后,他走过来问:"你是因为自己也生气,还是因为你想看看,我是否容易被激怒?"我说我也生气,但是可能程度比他稍稍轻一点。

大约凌晨四点,Lou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办公室了。他跟我说,Marc把他叫进办公室,问他是不是无事可干。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就说"是这样吗?"他说,这些天来彻底筋疲力尽,真的需要放松。我完全理解他的感受,但是我说最好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放松,而不是工作时当着其他人的面这样做。

Marc要我去写Unix客户端,配合SGI公司与Irix 5.3一起发布。这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时间却不到两个月。我还一点代码都没写,甚至没有把握,这个产品是否可行,任务就已经来到了我的面前。所有部件散落一地,我脑海中却还没有整体的概念。Marc可以很轻易地把这个任务强加给我,但是我不愿意冒失败的风险。这个项目的影响太大了,太多的人在等着我们出丑......

1994年6月28日,星期四,晚上十一点

昨天,我又在干活的时候睡着了。缩在办公桌底下,盖着毯子,从中午11点睡到下午1点半,2个半小时。然后突然惊醒,想起来开会要迟到了。我们在会上要讨论如何在可怕的8位空间的条件下,生成彩色图案。不过,迟到就迟到了,可以找别的时间讨论。如果你因为长时间工作、极度疲劳而迟到,大概不会有人因此指责你。

1994年8月5日,星期天,凌晨5点

我回家了。距离上一次入睡,已经39个小时了。我现在还不觉得累,正处在第二次或者第三次也许第十八次回光返照。我回家只是因为担心,如果再待在办公室,可能又要在那里睡了。我不想连续在那里熬夜,因为现在真的必须洗个澡。昨天太热了,我和Lou玩air hockey太投入,汗流浃背。

哦,我一定是累了。打开电视机,觉得MTV画面动得太快了,完全无法理解。

过去一个星期,我一直喉咙痛和咳嗽。但是,我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因为没时间。我觉得,自己纯粹靠意志力,在抵御感冒的进攻。

我上一次起床还是在星期五,大概下午三点到了公司,已经有一吨的电子邮件等着我,全部与工作有关。下午四点还有全体大会,开会前每个人都在找我。我感到自己真的被击溃压倒了。我的意思是,其实我只离开了办公室7个小时!不过,会议很振奋人心,一份OEM合同已经达成(我忘了与哪家公司),可以安装60万个客户端。不错啊,我真觉得市场部的那些人有两下子!以前我从没有这种感觉,太疯狂了。

60万个用户!我写过的所有软件的用户数字,从来没有到达过这个级别。真是骇人啊!

我的手最近伤了。我希望,不断的打字不会废掉我的手腕。如果我不能打字,我的人生就完了。我的右手一直在抖,中间两根手指的最后一个关节在疼,好像淤青得很厉害。我猜想是时候了,该去问问公司提供的医疗保险怎么用。如果医生不说"停止大量打字",我就该笑死了。

1994年8月11日,星期四,凌晨二点

几个月来第一次,我见到了Ian。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哇,你看上去一团糟。" 他说我有点神情恍惚、浑身痉挛。可是,我自我感觉还不错啊!昨晚,睡了一个完整的觉,其他的事情也都正常。我只是没有正常的生活,看不到任何一个与工作无关的朋友,我正在浪费自己只有一次的青春。我应该离开办公室,去做一些更好玩更积极的事情。等我的精神和肉体都衰老的时候,就做不动这些事情了。但是,现实是我守在荧光灯下,往计算机里输入一个个比特位,只有其他与我一样的怪人才会对这种事情感兴趣。我看着一张最新的电影排片表,发现一部也没有听说过。怎么会这样?我真是吓坏了。

我在药店里买了一些腕部护套,这几天都戴着它们打字。我觉得没什么用,我的中指疼得不算严重,但食指的情况很差。这份工作摧垮了我的身体,这是不值得的。

1994年8月26日,星期五,凌晨一点

我重读了过去几个月的日记,很多部分根本连不起来!完全是只言片语,一个个不连贯的词,各种随机的超现实意向,我自己也理解不了,只记得打字时的情景。这是不是我在梦里写下的?我希望,人际交往之中,我留给别人的不是这种印象。我很想知道,我的代码看上去什么样!不过还好,它们至少还能运行。

晚上9:30,我离开办公室,因为Eric和Susan打电话约我一起看电影。我已经工作了31个小时,其中零零星星合计睡了4个小时。我还在等编译结果出来,但是他们已经替我买了10点半的电影票,我还怎么拒绝呢?我说:"我太累了,但是你们是对的,我需要看场电影。"

1994年8月28日,星期天

Mozilla已经有点像一个产品了,也许我们最终可以活下来。今天我到办公室的时候,大家都坐着看影碟Repo Man。我完全认同他们,花掉几个小时看电影,我没有产生任何负罪感。

1994年10月12日,星期三,上午十一点

今天,我们将发布Mozilla 0.9。我刚刚结束在6种不同的Unix平台上的编译。上午9点,我们发现了一些灾难性的bug,然后立刻修正。现在我正在重新编译所有的二进制文件。它们应该在一个半小时后完成,然后再过不到一个小时,出现在我们的FTP上。

毫无疑问,这太疯狂了。

下午六点,所有人都有一种缓期执行的感觉,因为发布时间推迟到了今天午夜。大家开始测试我在下午1:50分新编译出来的文件。这时我开始去睡觉。

午夜,我们终于把这该死的程序放上了FTP,200万人立刻尝试下载,这时我们甚至还没发布软件上线的消息。我们终于完成了,我想从此所有人都可以幸福生活了。

我们坐在会议室里,将显示器与一台大电视机连在一起。在黑暗里,我们看着FTP的下载日志快速向下滚动。jg即兴写了一个脚本,每当一次下载成功,电脑就发出一声加农炮的声音。我们听着这声音,坐在黑暗里庆祝。

接着,我就回家了。我想如果现在就走,应该不至于在路上因过度疲劳而发生车祸,否则今晚我又只能蜷缩在办公桌下睡觉了。

(完)

文档信息

2011年12月4日星期日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理解inode

Posted: 03 Dec 2011 09:30 PM PST

inode是一个重要概念,是理解Unix/Linux文件系统和硬盘储存的基础。

我觉得,理解inode,不仅有助于提高系统操作水平,还有助于体会Unix设计哲学,即如何把底层的复杂性抽象成一个简单概念,从而大大简化用户接口。

下面就是我的inode学习笔记,尽量保持简单。

===================================

理解inode

作者:阮一峰

一、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每一个文件对应一个inode,硬盘上有多少文件,就有多少个inode。

二、inode的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可以用stat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

  stat example.txt

总之,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文件信息,都存在inode之中。至于为什么没有文件名,下文会有详细解释。

三、inode的大小

inode也会消耗硬盘空间,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另一个是inode区(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

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inode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设置一个inode。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占整块硬盘的12.8%。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命令。

  df -i

查看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命令:

  sudo dumpe2fs -h /dev/hda | grep "Inode size"

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这时,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

四、inode号码

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

这里值得重复一遍,Unix/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对于系统来说,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

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其次,通过inode号码,获取inode信息;最后,根据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读出数据。

使用ls -i命令,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 -i example.txt

五、目录文件

Unix/Linux系统中,目录(directory)也是一种文件。打开目录,实际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

目录文件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系列目录项(dirent)的列表。每个目录项,由两部分组成:所包含文件的文件名,以及该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命令只列出目录文件中的所有文件名:

  ls /etc

ls -i命令列出整个目录文件,即文件名和inode号码:

  ls -i /etc

如果要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就必须根据inode号码,访问inode节点,读取信息。ls -l命令列出文件的详细信息。

  ls -l /etc

六、硬链接

一般情况下,文件名和inode号码是"一一对应"关系,每个inode号码对应一个文件名。但是,Unix/Linux系统允许,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inode号码。

这意味着,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访问同样的内容;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会影响到所有文件名;但是,删除一个文件名,不影响另一个文件名的访问。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硬链接"(hard link)。

ln命令可以创建硬链接:

  ln 源文件 目标文件

运行上面这条命令以后,源文件与目标文件的inode号码相同,都指向同一个inode。inode信息中有一项叫做"链接数",记录指向该inode的文件名总数,这时就会增加1。

反过来,删除一个文件名,就会使得inode节点中的"链接数"减1。当这个值减到0,表明没有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系统就会回收这个inode号码,以及其所对应block区域。

这里顺便说一下目录文件的"链接数"。创建目录时,默认会生成两个目录项:"."和".."。前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当前目录的"硬链接";后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父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父目录的"硬链接"。所以,任何一个目录的"硬链接"总数,总是等于2加上它的子目录总数(含隐藏目录)。

七、软链接

除了硬链接以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

文件A和文件B的inode号码虽然不一样,但是文件A的内容是文件B的路径。读取文件A时,系统会自动将访问者导向文件B。因此,无论打开哪一个文件,最终读取的都是文件B。这时,文件A就称为文件B的"软链接"(soft link)或者"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

这意味着,文件A依赖于文件B而存在,如果删除了文件B,打开文件A就会报错:"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这是软链接与硬链接最大的不同:文件A指向文件B的文件名,而不是文件B的inode号码,文件B的inode"链接数"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ln -s命令可以创建软链接。

  ln -s 源文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

八、inode的特殊作用

由于inode号码与文件名分离,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Unix/Linux系统特有的现象。

  1. 有时,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无法正常删除。这时,直接删除inode节点,就能起到删除文件的作用。

  2. 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只是改变文件名,不影响inode号码。

  3. 打开一个文件以后,系统就以inode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不再考虑文件名。因此,通常来说,系统无法从inode号码得知文件名。

第3点使得软件更新变得简单,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更新,不需要重启。因为系统通过inode号码,识别运行中的文件,不通过文件名。更新的时候,新版文件以同样的文件名,生成一个新的inode,不会影响到运行中的文件。等到下一次运行这个软件的时候,文件名就自动指向新版文件,旧版文件的inode则被回收。

(完)

文档信息

2011年12月1日星期四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济慈的《夜莺颂》

Posted: 01 Dec 2011 01:20 AM PST

1.

昨天,上海开始大幅降温。

到了晚上,寒冷的北风夹带着雨点,从街道的一头刮到另一头,行人匆匆。昏黄的路灯下只听到风声,以及雨水溅落在路面的声音。

结束了一整天忙碌的工作,我站在窗前,想歇口气,但是只觉得寒风一阵阵往脖子里钻,令人簌簌发抖。

突然之间,一个词冒了出来:"温柔的夜色"。此时此刻,我多么期待"温柔的夜色"啊!

2.

这个词是如此熟悉,不加思索就出现了,似乎在哪里见过。

想了半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菲茨杰拉德的一篇小说的名字:《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

好多年前,我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入了迷,觉得原著的语言太优美了。读完以后,就想看菲茨杰拉德的其他作品,首当其冲的就是堪称《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续集《夜色温柔》。虽然后来终究没有读,但是对这本书始终没有忘记。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的大才子,海明威的密友。他出身普通家庭,但是爱上了富家小姐塞尔达,经过苦苦追求,两人终于结婚。他最有名的作品,内容都与这场婚姻有关。

婚后,两人移居巴黎。塞尔达富家小姐的习性暴露无遗:喜欢喝酒、讲究排场、挥霍无度。菲茨杰拉德为了维持婚姻,伤透了脑筋,最终身心俱疲,不仅写不出小说,身体也垮了,1940年死于酗酒后的心脏病。他死后,患了精神分裂症的塞尔达被送入精神病院,1948年死于一场火灾。

不知为什么,这个寒冷的夜晚,我又想起了菲茨杰拉德的悲剧人生,以及他笔下死于心碎的盖茨比。

3.

我找到了小说《夜色温柔》,想让菲茨杰拉德抒情忧伤的笔触,伴随我度过这个夜晚。

翻开第一页,意外发现有一段题诗。

这段诗是这样的: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
  ...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
  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Through verdurous glooms and winding mossy ways.

    -- Ode to a Nightingale

译成中文就是(本文所有译文都是我的翻译):

  你已经在我身边!夜色如此温柔......
  ......但是没有一丝光亮,
  四周只有微风吹来
  穿过阴暗的绿茵,以及长满青苔的小径。

多美的诗句啊!而且与菲茨杰拉德想在小说中表达的情感,异常贴切:找到了自己所爱的人,"你已经在我身边",就连夜色也"如此温柔";但是,这段感情没有希望,看不见"一丝光亮";黑暗中"微风吹来",四周是"阴暗的"环境,以及"长满青苔的"弯曲道路,暗示内心的寂寞,以及前途未卜的未来。

难怪这本小说取名为《夜色温柔》。作者借此表达心中的忧伤,也就是后面三句。

4.

这一段诗,出自19世纪英国诗人济慈的名作《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

我这才想到,菲茨杰拉德引用济慈的作品不是偶然的,他们两人的人生非常相似,同样的悲惨。

济慈堪称是英国历史上出身最卑微的大诗人。父亲是马厩工人,在他8岁时去世,母亲也在几年后死亡,他依靠兄弟姐妹互相支持长大。20岁以后,他的唯一经济来源就是写诗,终生拮据。1820年,他患上了肺结核,第二年逝世,享年只有26岁。

根据记载,1819年5月,他住在伦敦一个朋友家里。一个黄昏,听到花园的树上有夜莺啼叫,他心有所感,就写下了《夜莺颂》。

当时,他正与邻家女孩Fanny Brawne恋爱。他很珍惜这段感情,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身体和经济状况,就不胜烦恼,觉得前途渺茫。盼望逃避现实,像夜莺一样飞走,但是又不可能实现。

网上的材料这样介绍两人的爱情:

"1820年的初春,济慈去了伦敦城,那天他没有穿大衣。回来的时候为了省钱,他坐在马车的外面,结果全身都被雨淋透了。等他回到家里,他的恋人范妮为他打开门,他几乎是倒在范妮的怀中。

那天晚上,他开始咳血。他知道自己得了肺结核,并从此不让范妮再接近他。他每天坐在窗前,看着范妮在院子里玩耍,他每天给范妮写信,尽管她就住在自己的隔壁。

到秋天的时候,医生建议他必须住到比较温暖的地方去。他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罗马。1821年2月,济慈在罗马病逝。

消息传回伦敦,范妮悲痛欲绝,她那个时候只有19岁。"

5.

《夜莺颂》不长,只有80行,但是用词华丽、语法古老,不易读。好在全诗的结构,以及想要表达的情绪,还是很清楚的。

开头先说,作者羡慕夜莺的欢乐。

  '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

  我并不感到妒忌,
  反而因为你的欢乐,我也产生欢乐。

接着说,希望追随夜莺而去。

  ...leave the world unseen
  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

  将这个世界抛在身后
  与你一起,隐入幽静的森林。

因为这个世界实在太悲伤了。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ey hairs.

  这里,人们只能坐着互相叹气;
  在岁月的麻木中,听任白发飘零

但是,四周是一片黑夜,终究无力飞翔。

  ...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
  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没有一丝光亮,
  四周只有微风吹来

作者感叹身边的花草是如此葱郁,

  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
  Nor what soft incense hangs upon the boughs,

  我不知道脚边是什么花,
  也不知道枝头的清香从何而来,

若能就此死去,也算是美好。

  Darkling I listen; and for many a time
  I have been half in love with easeful Death

  许多次,我在黑暗中这样倾听
  几乎爱上这种安详的死亡

但是,夜莺的歌声是不死的。

  Thou wast not born for death, immortal Bird!
  No hungry generations tread thee down;

  永生的鸟儿,你不会死
  人类世代的悲伤,无法令你停止歌唱。

只可惜现在它飞走了,只把我一个留在这里。

  Was is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Fled is that music -- Do I wake or sleep?

  这是幻觉,还是白日梦?
  歌声消逝,我到底算醒着还是在做梦?

6.

此诗有查良铮(穆旦)的中译。我认为,他的译文质量很好,基本上把原诗的意思翻译出来了,没有错译。但是还不算完美,有些段落他的译文与原诗的意境差别比较大,而且没有注解,典故的处理不理想。

我个人特别喜欢全诗的第三大段,那一段描写现实世界的悲凉,我想很多中国人会深有同感。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这里,人们只能坐着互相叹气,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ey hairs.
  在岁月的麻木中,听任白发飘零。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
  这里,青年逐渐变得苍白、消瘦,直至死亡;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这里,稍一思考,就充满悲伤

  And leaden-eyed despairs;
  黯淡的眼神中只有绝望;

  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
  这里,美神无法保住她的姿色,

  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
  新生的爱情第二天就消亡。

(完)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