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3日星期一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被拒绝,也是一种肯定

Posted: 13 Sep 2010 02:23 AM PDT

昨天,先是看到一个老外,说了一句很震撼的话。

"你个人的项目,应该有四分之一会失败,否则就说明你的冒险精神不够。"

(Expect and hope that a quarter of your projects fail. If not, you're not taking enough risks. --Adam Smith)

我心里一动,心想这些天,我是不是把个人的失败看得太重了?

失败完全可以理解成积极进取的结果,只有生命力充沛的人,才可能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味地恐惧失败,只会让自己畏首畏尾,丧失进取心。

没料到,几个小时之后,创业家Chris Dixon也谈到了这个话题。

他说:

"八年前,找工作时,我四处碰壁。

投了几百份简历,一无所获。大公司不给我面试机会,风投公司说他们只要有经验的人,而创业公司那时正在大批裁员。

宏观经济糟透了,我自己的领域(互联网消费)一落千丈,我的简历又缺乏亮点,于是就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

但是,Chris Dixon后来感到,这一段经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帮助最大。为什么?

"因为这些挫折让我的脸皮变厚了。

我开始意识到,雇主只是拒绝我的简历,而不是拒绝我这个人。既然不是对个人的否定,我又害怕失去什么呢?所以,我就更加大胆(或者说更加厚脸皮)地去找工作了。

最后,终于有一家公司愿意雇佣我(感谢他们不看重我的简历),此后的一切都很顺利,我走上了事业起飞的大道。"

他得出了结论:

"遭受挫折,并不是坏事。因为,人生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极大值函数(由所有尝试中最成功的一次决定),而不是一个平均值函数。

即使现在,我每天在生活中,还是会遭到拒绝。朋友想安慰我,但是我却要告诉他: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我在不停尝试。

如果你不是每天被人拒绝,那就说明你的人生目标不够远大。"

(If you aren't getting rejected on a daily basis, your goals aren't ambitious enough.)

读到最后一句话,我的心豁然开朗。这个夏天挥之不去的一些烦恼,顿时平静了。

丘吉尔说过,"所谓成功,就是不停地经历失败,并且始终保持热情。"(Success is going from failure to failure without losing enthusiasm.)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是你的勇气和进取心的最好证明。它们决定了你可以走多远,把你和那些决心放弃的人拉开差距。

所以,不要害怕被拒绝,这其实是对你的肯定和褒扬。

(完)


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创业者需要知道的50句话

Posted: 07 Sep 2010 06:45 PM PDT

网上有很多创业的经验谈。

David Cummings 从中总结了50句话,放在一起看,确实很令人收益。

==================================

创业者需要知道的50句话

作者:David Cummings

译者:阮一峰

1.

只管去做。

Just do it

2.

99%的决策,都可以更改。

99% of decisions aren't permanent

3.

招人要慎重,解雇要快速。

Be slow to hire and quick to fire

4.

工作成效必须有评估。

Measure what you manage

5.

客户比竞争对手更重要。

Competition isn't as important as the customer

6.

95%的创业公司不应该融资。

95% of startups shouldn't raise money

7.

加入创业者团体。

Join a startup peer group

8.

快速增长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每个员工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The biggest challenge with growth is keeping everyone aligned

9.

价格战走不远,客户服务才是根本。

Price differentiation doesn't last long but customer service does

10.

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选对了时机。

Market tim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homeruns

11.

让客户成为你的销售员。

Empower customers to help sell new customers

12.

为你的团队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

Create the best environment you can for your team

13.

与其乱猜答案,不如提出正确的问题。

Asking good question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uessing the answer

14.

建立各种人际关系,日后会帮到你。

Build relationships before you need them

15.

开始谈判前,就做好不成功的准备。

Always consider the best alternative outcome before beginning a negotiation

16.

在经营外部业务和管理内部运作之间,正确分配时间。

Consciously balance time working in the business vs working on the business

17.

你只有一次机会,得到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You only get one first impression

18.

你一开始做的事情,可能不是最终让你成功的事情。

What you start out doing isn't likely where you'll find success

19.

搞对公司文化,一切就会井然有序。

Get the corporate culture right and everything will fall into place

20.

不要去想将来如何退出,这就是最佳退出战略。

The best exit strategy is to not need one

21.

网站最大的敌人,就是浏览器的"后退"按钮。

The biggest enemy of websites is the browser Back button

22.

经常性收入是收入的最好形式。

Recurring revenue is the best form of revenue

23.

不要过河拆桥,世界很小,你会有报应的。

Don't burn any bridges as it is a small world

24.

建立一个针对性很强的品牌,然后围绕它把各方面都做好。

Build a niche brand and curate all aspects of it

25.

创业公司的循环往复,是健康的迹象。

Pivoting and iterating is healthy in a startup

26.

永远要求供货商提供折扣价。

Always ask for a discount

27.

不要以为,天底下只有你想到了这个主意。

Your idea isn't unique

28.

与他人分享创意,会让你得到意料之外的好处。

Sharing your idea with others will lead to benefits you can't predict

29.

越简单越好。

Keep it as simple as possible

30.

人们认同公司,甚于认同产品。

People identify with companies more so than products

31.

只有第一次,才值得花钱请专业人员(律师、会计师等)帮忙。

It's worth paying a professional (lawyer, accountant, etc) to 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

32.

制定一个目标,然后习惯于你得到的决策信息永远在变。

Set goals and adapt to changing information

33.

讲故事是最有力的推销手段。

Storytelling is more powerful than marketing

34.

大多数创业公司,最初为自己的产品定价时,都定得太低。

Most startups initially price their product/service too low

35.

一定要有思考的时间。

Make time to think

36.

关注公司的节奏、统计数据和优先任务。

Focus on rhythm, data, and priorities

37.

不要把你的业务说成全新模式,而要用传统行业的例子描述。

Develop offline analogies to describe your startup

38.

开公司不仅仅是为了钱。

Companies aren't just about profits

39.

即使小小的胜利,也值得庆祝。

Celebrate the small victories

40.

你要扬长避短。

Play to your strengths

41.

不要被用户的意见左右。

Be opinionated about your product when considering customer suggestions

42.

知道自己的特点何在,然后清晰地表达出来。

Know why you're different and clearly articulate it

43.

不要闭门造车。

Don't develop products in a vacuum

44.

与雇员、客户、投资者和社区,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Regularly communicate with employees, customers, investors, and the community

45.

所有对你至关重要的人,你都要保持良好关系。

Remove friction for all stakeholders

46.

找不到决策依据,人们会自行编造。

Absent information people make up reasons

47.

人的精力有限,同一时间最多只能干三件事。

It is difficult to concentrate on more than three things at any one time

48.

你雇到什么人,决定了一切。

Employe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akeholder

49.

没有完美无缺的计划。

No plan is perfect

50.

是你"玩"创业,而不是创业"玩"你。

Consume the startup but don't let it consume you

(完)


2010年9月6日星期一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爱迪生的第一项专利

Posted: 05 Sep 2010 06:58 AM PDT

书上看到的小故事,很有启发性。

===================================

1869年,21岁的托马斯·爱迪生,申请到了他一生中1300多项专利的第一项----电传表决机(Vote Recorder)。

(插图一 年轻时的爱迪生,1878年。)

他看到,国会议员投票时,需要人工登记票数,非常麻烦,就利用电报原理,发明了这个表决机。从此,每个议员只需按一下座位上的电钮,他的表决就会立即被记录下来,并进行自动计数。

(插图二 电传表决机。)

爱迪生一心认为,这个发明会受到国会议员的欢迎。但是没有想到,少数党第一个表示反对,因为表决速度加快,将使得少数党无法拖延时间,阻扰议案通过。

爱迪生只好再去找多数党,心想我的发明符合执政一方的利益,应该会得到支持。哪里料到,多数党也反对这个发明,因为知道有朝一日他们也可能成为少数党,所以也不愿意改变。

所以,爱迪生的第一项专利,就成了没人要的东西。

(插图三 电传表决机的设计图。)

这件事给了爱迪生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从此他就决定,只为"商业需要"服务,不为"政治需要"发明任何东西(因为技术进步不一定符合政治需要)。

没过多久,他把"电传表决机"拿到黄金交易所,改装成行情自动记录机。这个新发明被人以4万美元买走。

=============================

P.S.

最新消息,马粒之小朋友定于下周四(9月9日)进入无菌舱,开始骨髓移植。

我很激动,因为当初为他募捐,就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这也意味着,大家的捐款生效了。我没有辜负各位的信任,总算可以稍稍松口气了。

但是,骨髓移植并不能保证治愈白血病。希望马粒之好运。我会继续关注这件事。

(完)


2010年9月4日星期六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施一公、饶毅的《科学》杂志社论

Posted: 03 Sep 2010 06:58 PM PDT

这样级别的人出来讲真话,还是很震撼的。

======================================

China's Research Culture

中国的科研环境

Science 3 September 2010:
Vol. 329. no. 5996, p. 1128

Yigong Shi1, Yi Rao2,

施一公,饶毅

1. Yigong Shi is a professor and dean of th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E-mail: shi-lab@tsinghua.edu.cn

2. Yi Rao is a professor and dean of th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E-mail: yrao@pku.edu.cn

【摘要】

施一公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饶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

近日,两位科学家联合撰文,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基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摘自《科学时报》9月3日的报道

【正文】

(以下采用《科学时报》的译文)

Government research funds in China have been growing at an annual rate of more than 20%, exceeding even the expectations of China's most enthusiastic scientists.

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甚至超过了中国最乐观的科学家们的预期。

In theory, this could allow China to make truly outstanding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research, complementing the nation's economic success.

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

In reality, however, rampant problems in research funding--some attributable to the system and others cultural--are slowing down China's potential pace of innovation.

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

Although scientific merit may still b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smaller research grants, such as those from China'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it is much less relevant for the megaproject grants from various government funding agencies, which range from tens to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yuan (7 yuan equals approximately 1 U.S. dollar).

尽管对于一些比如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小型研究经费来说,科学优劣可能仍然是能否获得经费的关键因素,但是,对来自政府各部门的巨型项目来说,科学优劣的相关性就小多了,这些项目的经费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人民币。

For the latter, the key is the application guidelines that are issued each year to specify research areas and projects.

对后者而言,关键问题在于每年针对特定研究领域和项目颁发的申请指南。

Their ostensible purpose is to outline "national needs." But the guidelines are often so narrowly described that they leave little doubt that the "needs" are anything but national; instead, the intended recipients are obvious.

表面上,这些指南的目的是勾画"国家重大需求";然而,项目的申请指南却常常被具体而狭隘地描述,人们基本上可以毫无悬念地意识到这些"需求"并非国家真正所需;经费预定给谁基本一目了然。

Committees appointed by bureaucrats in the funding agencies determine these annual guidelines. For obvious reasons, the chairs of the committees often listen to and usually cooperate with the bureaucrats.

政府官员任命的专家委员会负责编写年度申请指南。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们常听从官员们的意见,并与他们合作。

"Expert opinions" simply reflect a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a very small group of bureaucrats and their favorite scientists.

所谓"专家意见"不过反映了很小部分官员及其赏识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

This top-down approach stifles innovation and makes clear to everyone that the connections with bureaucrats and a few powerful scientists are paramount, dictat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guideline preparation.

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不仅压抑了创新,也让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

To obtain major grants in China, it is an open secret that doing good research is not as important as schmoozing with powerful bureaucrats and their favorite experts.

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This problematic funding system is frequently ridiculed by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researchers. And yet it is also, paradoxically, accepted by most of them.

中国大多数研究人员常嘲讽这种有缺陷的基金分配体制。然而,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也接受了它。

Some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choice but to accept these conventions. This culture even permeates the minds of those who are new returnees from abroad; they quickly adapt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perpetuate the unhealthy culture.

部分人认为除了接受这些惯例之外别无选择。这种潜规则文化甚至渗透到那些刚从海外回国学者的意识中:他们很快适应局部环境,并传承和发扬不健康的文化。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researchers in China spend too much time on building connections and not enough time attending seminars, discussing science, doing research, or training students (instead, using them as laborers in their laboratories).

在中国,相当比率的研究人员花了过多精力拉关系,却没有足够时间参加学术会议、讨论学术问题、作研究或培养学生(甚至不乏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力)。

Most are too busy to be found in their own institutions. Some become part of the problem: They use connections to judge grant applicants and undervalue scientific merit.

很多人因为太忙而在原单位不见其踪影。有些人本身已成为这种问题的一部分:他们更多地是基于关系,而非学术优劣来评审经费申请者。

There is no need to spell out the ethical cod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grants management, as most of the power brokers in Chinese research were educated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无须陈述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中的伦理规章,因为绝大多数中国研究界的权势人物都在工业化国家接受过教育。

But overhauling the system will be no easy task.

然而,全面改变这一体制并非易事。

Those favored by the existing system resist meaningful reform. Some who oppose the unhealthy culture choose to be silent for fear of losing future grant opportunities. Others who want change take the attitude of "wait and see," rather than risk a losing battle.

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拒绝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部分反对不健康文化的人,因为害怕失去未来获得基金的机会,选择了沉默;其他希望有所改变的人们则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而不愿承担改革可能失败的风险。

Despite the roadblocks, those shaping science policy and those working at the bench clearly recognize the problems with China's current research culture: It wastes resources, corrupts the spirit, and stymies innovation.

尽管路途障碍重重,科学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科学家们都已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目前科研文化中的问题。它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

The time for China to build a healthy research culture is now, riding the momentum of increasing funding and a growing strong will to break away from damaging conventions.

借助于研究经费增长的态势和日益强烈的打破有害成规的意愿,现在正是中国建设健康科研文化的时刻。

A simple but important start would be to distribute all of the new funds based on merit, without regard to connections.

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基于学术优劣,而不是靠关系,来分配所有的新基金。

Over time, this new culture could and should become the major pillar of a system that nurtures, rather than squanders, the innovative potential of China.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新文化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一种新系统的顶梁柱,它将培育而不再浪费中国的创新潜力。

(完)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何去何从----读六六的《心术》

Posted: 01 Sep 2010 03:39 AM PDT

1.

一位医生朋友推荐的,说这本小说值得一读。

拿上手后,我发现它真的很吸引人。12万字的全文,我居然一口气就读完了。

当然,我在这里说"吸引人",不是指它有多高的文学性,也不是说它对现实有多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是指它是一个蛮好看的故事。

不仅主人公的命运打动人心,而且读完后,确实会让你站在医生的角度,观察和思考这里的人生和社会。

2.

《心术》讲述了三个医学博士的故事。

他们都是上海一家著名三甲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不知道"神经外科"的朋友,可以把它简单理解成,开刀切除脑瘤。)

三个博士的年龄和资历都不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内心深处,他们都希望成为一位好医生。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发现这是一个多么艰难、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 老大,主任医生刘曦,热爱工作,关心病人,但是六岁的女儿肾衰竭,急需换肾。他无法找到肾源,只能眼睁睁看着女儿病情一天天恶化。医生做得再好,却救不了自己的女儿,这是不是命运的嘲讽?

  * 老二,副主任医生霍思邈,出生于医生世家,学医更多是因为家庭传统,而不是本人愿望。虽然技术高超,但总觉得,这个职业不符合自己的选择。用他的话说,就是"十年医生当下来,觉得自己像个木头一样,已经跟社会完全脱节了。"

  * 老三,主治医生郑艾平,一个没钱没房没地位的小医生。经过四年本科、五年硕博,两年住院医生、两年主治医生之后,他依然没有机会看门诊,只能在手术室和急诊间里当无名英雄。因为病人不信任年轻医生,没人选择让他开刀。

小说讲的就是这三个人的经历。他们怀着热忱,离开学校,来到这所全国著名的医院,可是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3.

根据小说的描述,医生这个职业有三大现实。

第一,长时间、高负荷的劳动。

每天都有手术,有时一个人一天好几台。长的手术会持续4、5个小时,甚至更久。"本周,我最长睡觉时间是周三,五个小时;最短睡觉时间是周一,就没睡,大夜班过后直接是手术,然后就地躺了半个钟头。""这个医院的繁荣下面,垫的都是医生的骨灰。"

第二,收入不高,尤其是年轻医生。

刚毕业的住院医生,一年收入四、五万元。即使工作10年之后,明的收入也不过"基本工资2千多,奖金3千到4千"。在上海这个地方,这只是温饱水平,根本不要提买房买车了。

相比工资,医生的劳动价格更低。"普通挂号费2元5角,医生个人可以拿到2毛。"如果一天门诊看60个病人,也不过才12元。"一台手术,从护工的搬运到护士的准备,到麻醉师的检测,到辅助医生的开颅缝合,到主刀大夫的取瘤,全程耗时最短三个钟头,长就说不好了。全部人工费多少?一千块以下,其中大头还要被医院拿走。"当然,"手术最后的结算价格,从三万到八万不等。其中,器材费远高于人工费。开刀是不值钱的。"开刀医生的收入,要靠器材费提成弥补。

第三,医患关系紧张,没有尊严。

医生被打被骂,是常有的事。"新医生值夜班,第一件要知道的事,就是如果被家属追打,如何逃脱。"

医生与病人不再是治病救人的关系,更像是互相提防的对手。写病史的时候,一个疏忽,或者有一项检查没做,都可能成为医生将来败诉的证据。至于手术,则更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病人家属就会认定这是医疗事故。所以,到了后来,只要病人本人不提出来,医生就不敢开刀,"因为病死是他的责任,开刀死了,就成了我的责任。"

(声明:以上段落都是引自小说,我不是医生,不能保证真实。)

4.

现在,让我们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假设一下:

你终于读完9年或10年的医学课程,拿到了博士学位。来到医院后,却发现自己的收入,低得只够维持温饱,但是工作却非常辛苦,而且还可能被病人家属打骂、起诉,万一败诉还有被吊销执业许可的风险。你会怎么想?

你还会一腔热情地对待医生这个工作吗?你还会拒收红包和回购吗?你还会把"救死扶伤"当作医生的天职吗?

这就是小说中三个主人公的困境。他们有热忱,想做好医生,可是在现实面前却处处碰壁。个人的理想和操守,生存的压力,家人的期待,职业的艰难,一切都是如此坚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5.

----继续坚持理想?在现实中很可能会穷死累死。

----放弃理想,追求个人利益?那么当初何必选择当医生呢,选择更轻松更赚钱的职业,不是更好吗。

你觉得应该怎么选择?

小说中,神经外科主任有一段话,可以看作鼓励,也可以看作自我安慰:

"有些人当了几年学生就不愿意做了,我恭喜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这样一条艰苦的道路不适合他们,他们还来得及转行。

有一些人当了几年医生不愿意干了,我祝福他们,不干医生,干医药代表也很好,收入比医生高得多,得偿所望。

但我更珍惜我们留下的这个团队,珍惜你们。有些人天资可能比你们好,可他们没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们差的那点点东西,你们有----信念。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才会在我们这里经历各种打击磨难而无怨无悔。"

6.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这篇小说完全站在医生角度,不够客观全面,没有考虑到病患的观点,而且里面的人物太过理想化,显得不真实。

在我看来,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要追问:

----想当好医生的人,却当不成。这样的困境是谁造成的?

一方面,普通人看不起病,觉得医疗费昂贵;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十分紧张,医生感到收入偏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医患之间紧张的关系,并不是因为医生没有医德,也不是因为病人刁钻,而是因为这两个群体被逼成这样。

说到底,是我们的制度出了问题。在这个制度里,你只能按照它的规则行事,不服从就要被淘汰。医生和病人都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他们被逼得对立起来。

7.

这就是,我写这篇书评的根本目的,我就是想问:在制度的压迫下,个人应该怎么办?

你有一个很美好的事业,你也热爱它,可是你偏偏遇上了一个非常差的制度,它不让你堂堂正正做人、光明正大地追求理想,你该怎么办?

其实,答案大家都知道,只是承认起来有点伤感。你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制度,最多就是心里挣扎一下,然后不得不接受它为你定下的规则。

我忘了是谁说的:摆脱一个制度的有效方法,就是成为这个制度里的成功者。真是糟到不能再糟的一句实话。

8.

小说中,主任说:"人活着要有两个主义。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如果没了这两个主义,人生会变得暗无天日,活得行尸走肉。"

可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明明都是精神胜利法啊。

这就是小说《心术》。怎么当一个好医生?它也不知道答案,或者知道但是不愿意承认,那么就精神胜利一下吧,让三个主人公最后都在个人生活中如偿所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