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星期六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Dropbox的成本估算

Posted: 29 Apr 2011 08:27 AM PDT

两周前,云存储网站Dropbox宣布,用户总数达到了2500万

这个数字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一年半前,它的用户总数已经是300万了。短短18个月,在一个这样大的基数上,继续扩张八倍多,真可谓势头惊人。

惊叹之余,许多人很好奇,Dropbox到底花了多少钱,才能够服务这么多用户?因为除了付费用户以外,它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相反地,每新增一个注册用户,它就必须向他免费提供存储空间。只有当用户占用的空间超过2GB时,才需要付费:每月9.99美元(50GB)或者19.99美元(100GB)。

那么,为了支撑2500万使用者,它到底要发展多少付费用户才够啊?

加拿大程序员Michael Woloszynowicz,就为Dropbox算了一笔账,估计了一下它每个月的总支出。

一、存储费

Dropbox没有自己的存储设备,所有文件都放在租来的Amazon S3服务上面。

这里计算的困难在于,每个用户不一定把2GB的免费空间都用光,而S3是根据实际使用的空间收费的。此外,Dropbox还部署了"防止文件重复上传"的机制,如果确认不同用户上传的是同一个文件,则只保存一个样本,这可以大大减少影音文件占用的空间。最后,用户之间分享的文件,也只保留一个样本。

我们假定重复文件的影响因子是20%,那么平均每个用户最多占用的空间就是1.6GB。2500万用户占用的空间总和,就是40000TB。我们把这个数字,当做Dropbox存储空间的上限。

另据资料透露,2009年底,Dropbox的用户总数达到300万时,占用的存储空间总和是1300TB,平均每个用户占用433.73MB的空间。假定这个水平保持不变,那么2500万用户就要占用10579TB。我们把这个数字当做Dropbox存储空间的下限。

根据S3的价目表进行计算,

40000TB存储空间,每个月的费用接近240万美元;10579TB存储空间,每个月的费用接近75万美元。

因此,Dropbox的存储费,每个月估计在75万--240万美元之间。

二、请求费

S3除了对存储空间收费,还对HTTP请求收费。PUT/COPY/POST/LIST请求,每1000次收费0.01美元;GET请求,每10000次收费0.01美元。

假设每个用户每天发出10次PUT/COPY/POST/LIST请求和10次GET请求,2500万个用户就是每天各2.5亿次,费用分别为2500美元和250美元,合计2750美元。以一个月30天计算,每月的请求费就是8.25万美元。

三、流量费

Dropbox声称,每天要接受2亿次上传。根据一个小范围的调查,Dropbox上面的文件的平均大小是1.6MB。那么,2亿次上传相当于305TB,考虑到重复文件的影响因子是20%,也就是说实际只需要上传244TB。S3的上传流量费是0.1美元/GB,则每天的费用是2.5万美元,相当于每月75万美元。

Dropbox没有公布下载次数。假定每天的下载次数与上传次数相同,即下载305TB的数据,S3的下载流量费是0.08美元/GB,相当于每月75万美元。

两者相加,每月流量费总和为150万美元。

四、运算费

Dropbox还需要大量运算。以它现在的规模,至少需要200台服务器(或者服务器的实例)完成相关运算。假定每台服务器的成本是0.3美元/小时,就相当于每月4.3万美元。

五、人工费

Dropbox目前有44名员工,假定人均工资为10万美元/年(硅谷平均工资),就相当于每月36.7万美元。

六、总费用

将上面五项费用加总,就得到了用户规模2500万时,Dropbox的月度成本在274万美元--439万美元之间。

七、一些推论

(1)Dropbox每个用户的平均成本,在0.11美元--0.18美元之间。

(2)Dropbox的收费标准是9.99美元(50GB),所以每个付费用户的毛利在9.81美元--9.88美元之间。

(3)付费用户的数量达到27.7万--44.8万时,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4)这占总用户的比例为1.1%--1.8%。也就是说,当用户转化率(customer conversion rate)不低于2%时,dropbox才不会亏损。

(5)收费网络服务的用户转化率,一般在0.5%--5%之间,Dropbox正好在这个区间内。

(6)考虑到已知的Dropbox的外部融资,仅仅为1000万美元,而它的月支出是百万美元级别的,所以可以断定它已经有几十万付费用户了。

(完)


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詹宏志谈教育、阅读和创业

Posted: 26 Apr 2011 11:04 PM PDT

前几天,我读到一篇《詹宏志谈读书》

开始的时候没在意,但是越读越震惊,发现里面充满了与众不同、令人深思的新思想。于是索性找来文章的全本,仔细研读。

以前,我只知道詹宏志是台湾著名的文化企业家,干过作家、编辑、唱片公司经理、出版商、网站董事长,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现在才知道,这不是偶然的,他的思想和读书技能决定了为什么他能横跨这么多行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下面就是我摘录的詹宏志的一些观点,真的非常有启发。

=====================================

詹宏志谈教育、阅读和创业

【作者简介】

詹宏志,1956年生,台湾省南投县人,著名作家、出版人、文化企业家。

他出身贫寒,从小就非常勤奋。从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先后进入《联合报》和《中国时报》工作。

1983年,离开新闻界,担任滚石唱片企划部经理。

1984年,担任远流出版集团总经理,稍后就任总经理。

1988年,担任台湾《商业周刊》发行人,该周刊目前是台湾发行量第一的财经类刊物。

1996年,创建成立城邦出版集团,它是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

2002年,TOM集团收购城邦,他出任出版事业首席执行官。

2005年,从TOM集团辞职,出任PChome Online的董事长,该网站目前是台湾的三大门户网站之一。

【正文】

一、谈教育

1.

我们从小就被送入一个专事改造的机构----学校,里面充满了过时的机制,大部分人在学校里学到的,就是对学习感到厌倦。

2.

现在的教育系统,帮你把答案都找好了,而不是给找答案的勇气和能力。

这个系统太重视知识数量的累积,而不重视得到知识、处理知识的方法。

3.

历史上,亚洲社会一向都是高度聚居的,教育有很强的倾向令学生"与别人一样"。但创意是一种追求"与别人不同"的反省。因此,亚洲人的创意比其他地区的人低。

4.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自己思考找出力量来,还是要被死去的灵魂影响?

知识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肯定中产生否定思想。

勇于作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是最有用的能力。

5.

不要担心误导,如果能接触足够的信息,任何单一的偏见都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如果小心翼翼地将学生与所有可能误导他的书隔离,他就得不到和社会相处的能力,任何一个偏见对他而言,他都没有足够的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

不要担心他暴露在某一个偏见当中,而是要担心他暴露在不够多的偏见中。

6.

教育,本来就有一种企图与控制性,希望把想法灌输给受教者。可是,人们学会认识字、学会思考,就产生了思想,有了思想后就无法控制了。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做强制性控制的集权主义社会,最后都会面临挑战。

对于集权主义统治者而言,基本上都是严格控制教育思想的,但最后却还是遭遇到抗争或反对声浪。因为不管是任何阶级,都需要给予基本教育才能达到国家发展的目标,基于这缘故,要给人民基本教育,让他们能有生产力;也因为给了基本教育,就无法控制他的思想,就产生很多对政府不满意之处。

二、谈阅读

7.

我由于不善于跟人接触,才喜欢读书,想从书中找答案。

我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书,而是对于一个更大世界的向往,我希望有机会和真实世界面对面,书是个替代也是个媒介。

读书是因为向往这个世界,但是透过一个比较安全的方式去进行。

8.

书其实是个召唤,要你去见现实世界本身。也许真正面对面的经验是书不能替代的,但是因为它,我才会有那么大的勇气说哪天要去某个地方。

9.

读书很难因功利的目的而为,因为它太不准确,想学东却学到了西,想发财却悟了道,与功利本意全然不符。

但是,读书本身却是高回报的投入,想得到一却得到了三,追求一个作用却附赠两个副作用,如果人生要过得丰富划算,读书恐怕是当中关键之所在。

10.

读书需要技能。会游泳的人,把他丢到水里去,玩水戏波逐浪,非常快乐,他会跟你说:人生至乐莫过于游泳;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丢到海里去,绝对不会是他的人生至乐。所以这个至乐,显然是握有技能的人才能拥有的事。所有活动皆是如此,得先过掌握技能的一关,然后乐随之至。

11.

如果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可以用一千字说出来,那就表示读懂了。

12.

让世界反复地得到启发,慢慢地使所有人阅读它,产生一定的力量,这就是经典。

13.

所有伟大的书都经过伟大的读者读过。

14.

文人自有自己的力量。他们有盛会,你有墓碑,看谁耐得更久。

如果每一次轰轰烈烈的事件没有形成观点,是没有影响力的,只是每一年提供了网络上、电视上的转播而已,提供一些热闹而已;但是你老老实实为一个事件、一部电影写一万字的解读,这就是很可怕的力量。

三、谈创业

15.

大学时候,我们几个文艺青年,写诗集卖不好,就会批评这社会没有水准。

后来,我读了经济学,发现它在解释人的行为,很多分析跟平常用未受训练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很不一样。比如经济学认为,所有人自私的行为竟然可以带来理想国式的效果,这对一个怀抱理想的年轻人来说当然是很震撼的,他原本以为理想是要靠牺牲来完成。当你明白市场可以做这么多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比较谦虚,不会再那么莽撞。

我现在的看法是,一本书的畅销与它的价值,根本就没关系。这是两个不一样的尺码,没办法在一个架构内处理。

16.

如果这书是针对市场的,就要用到市场的架构;如果这书有其他价值,就应该寻求一个非市场性的架构来处理它。

同样地,如果一件事市场做得到,我们就应该在市场中完成,如果它不能,我们就别寻他途,不要在书本推到市场上,又抱怨市场不识文化。

17.

我现在很少抱怨社会没有文化 (我们选择出版这个工作不就是想改变这件事?),我也很少抱怨一本书卖不好是社会大众的错。相反的,我会相信那是我的错,我不是错估了社会,就是没有利用市场做对所有的事。

如果想被市场接受,就要尽可能掌握社会的真相及其可能的行为。我不抱怨读者不接受我的书,我尽可能去了解读者真正的需求;我不抱怨银行不借钱给出版社,我努力去了解银行借钱的逻辑;我也不抱怨投资人眼中没有文化事业,我试着去找出投资人可以了解的文化事业价值。

18.

每个出版社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一本书没有人出。

创业的动机就是有一个要证明的事情出现。

如果我要作我自己相信的事,很难避免跟这社会意见不合。

19.

任何事情都放胆去做。现在这个时代,应该已经饿死不了人了吧!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多半也不是养不饱自己,而是自己的抱负没有获得实现、理念没办法被采用等等的原因。因此,有机会就去尝试。

没有什么创业风险是会真的死人的,所以,有什么好怕的呢?你所害怕的那段冒险,将有可能在每个转弯的地方,带给你前所未有、想象不到的惊险美景。

20.

现在的问题是,书从太少变成太多,从很珍贵变成有点多余。

小时候,家里每一本书,我可能都会看上五遍十遍。可是现在,我都不能想像,家里有这么多书,我的小孩在书架间走来走去,却没有意识到书的存在,没有任何强烈的动机去看书。

21.

面对庞大信息,我们必须有方法快速地寻找数据,有效地组织成有意义的内容,以提升生产力。

22.

信息革命的出现,颠覆了工业革命"大量、集中、无差异生产"的概念。

企业既能提供大量、便宜的产品,也能提供差异和个别化的产品。以亚马逊为例,亚马逊分析每个人阅读、购买书籍的习惯,为你设置个性化网页,这在过去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现在成为可能,为什么?因为力量来自于运算能力与沟通成本的低廉(每增加一个新单位的成本为零)。

当商品和服务因为科技的运用而转向个人化,这时社会、企业与个人怎么管理弹性、管理变化和管理不同需求,就成了所有现在转型压力的由来。

23.

产业的"转型"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定位上的"转型",从全球产业价值链里比较下面的位置往上面走,例如由制造跳到设计这一端。

第二个是地理上的"转型",从"工资较贵"的地方流到"工资较低"的地方;由"较小的市场"走到"较大的市场"。

第三个是概念上的"转型",从"重视成本效率"的概念,转成为"重视附加值"的概念。

(完)


2011年4月23日星期六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谈谈书价

Posted: 22 Apr 2011 12:36 PM PDT

一、

《黑客与画家》全书230多页,定价49元。

上市之前,我就听到抱怨,"太贵了"。

下面就是我对这个价格的看法,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

首先必须明确,这本书的真实价格不是49元,而是36.80元。

因为大家都在网上购书,而网络书店全部都是七五折,所以36.80元就可以买到。出版社知道这一点,定价的时候就有意拉高书价,反正大家都以打折后的价格购买。

出版社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逼得读者只能在网上购买,让实体书店陷入绝境。单单看书价的折扣,就知道实体书店很快将全行业消失。

三、

那么,36.80元,是不是一个很贵的价格呢?

与文艺类书籍相比,肯定是偏贵的。现在一本300页的小说,一般不超过20元。

而且,更不利的是,《黑客与画家》主要写给未来的程序员和创业者看。他们现在正在大学里读书,没有经济来源。这本书大概相当于他们3天的食堂伙食费。回想我读大学的时候,你要我用3天的伙食费,去买一本书,我会很犹豫。

所以,我希望降低定价。第一,这会争取到更多的读者;第二,这会减轻一些我的心理压力。试想有一个大学生,饿了3天,满怀巨大的期待买了一本据说是"硅谷创业之父"的名著,可是全书只有230多页,他只用两个晚上就翻阅完了,觉得不过如此,人生并未因此发生任何变化,于是深感失望,无比怀念被这本书挤掉的那些食堂里的美味的红烧排骨。他愤懑地打开电脑,在学校的BBS上发了一个帖子,标题是"上当了!",指责该书的译者和出版商蓄意炒作,欺骗读者。Google很快收录了这个帖子,每次有人搜索这本书的时候,它就排在第一页......

四、

一想到这种可怕的情景,我就忧心忡忡。

上个周末,图灵文化(《黑客与画家》的出版商)的谢工老师和傅志红老师,正好来上海。见面后,我对她们说:"定价是不是太高了?"

谢工老师震惊地看着我,不敢相信我居然说出这种幼稚的话。她说:"怎么可能太高呢!我们只赚一点点钱,一本的利润还不到2元!要是定价再低,万一卖不出去,我们就要亏损了。"

技术书籍的利润之薄,外人难以想象。我的上一本译著《软件随想录》,销量不到一万册,出版社的利润也就是两三万元。可就是这种可怜的销量,居然还算图灵去年的畅销书。

《黑客与画家》的销量,估计也就是这个水平。首印5000册,如果全部卖光,收入总额不到20万,其中出版社的利润1万元,我的翻译费1万元,Paul Graham和O'reilly的版权费1万元(我不知道,猜的)。这就是这本书为它的创造者带来的所有收入。

所以,从利润的角度看,49元的定价不仅不高,反而很低。

五、

如果20万元的书籍销售收入,分到创造者(作者、译者和出版商)手中的只有三四万,那么剩下的钱到哪里去了?

主要就是两个去向,一个是生产成本,另一个是发行销售部门(比如书店)的利润。

书店的进货价一般是六折,在七五折销售的情况下,它在20万元之中要拿走7万元左右。那么,还剩下的八九万元,就是这本书的生产成本。它又可以分成三大块。

  (1)纸张和印刷成本。这要占到生产成本的50%。

  (2)流通成本。包括运输、仓储、退换和宣传的费用,这大概要占到20%--30%。

  (3)编辑成本。大约占10%--20%。

上面这三项费用和发行销售部门的利润,才是书籍的真正成本所在。相比之下,智力劳动的报酬并不高。

但是,最可怕的地方,还不是这些费用的比重大,而是技术的进步对它们不起作用!这些费用不会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事实上反而变得越来越贵,这就是书价为什么降不下来的原因!

六、

现在,请设想一下,如果《黑客与画家》不出纸质版,只出电子版,会发生什么情况?

对了,上面这三项费用,大部分都可以节省下来。

电子版不需要纸张和印刷,不需要仓储和配送,不存在退换问题,随时随地可以生成修订版,大大加快了出版流程。因此,假设销量不变,《黑客与画家》纸质版定价49元,电子版定价估计在20元左右,就能为出版社创造同样的利润。这个比纸质版便宜一半多的价格,很可能还会创造额外的需求。

所以,从经济学上看,纸质书的生命周期已经宣告终结了。它高企的价格和不合理的成本结构,逼走了读者,使得出版商和作者活得穷困潦倒,创造的大部分价值都浪费在与书籍本身价值无关的载体之上。只有电子书才能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局面,解决出版业目前的种种问题,彻底扭转行业的景气度。

纸质书就是下一个CD,虽有还有人发行、有人购买,但真的已经过时了。

七、

中国的出版界,不是不想出电子书,而是苦于技术问题和盗版问题无法解决,只好咬着牙出纸质书。

傅志红老师就对我说,以目前的国内图书市场状况,不可能考虑向市场投放PDF格式的电子版,一则没有成熟的销售平台,二则PDF文件的盗版根本防不住。

但是凑巧的是,那天在图灵公司举办的晚餐会上,我稍早时候遇到了郝培强老师,我们聊到了他刚刚完成的ios平台的阅读器。我不禁灵机一动,想到了电子版不一定要做成文档文件,完全可以做成一个应用程序,在iPhone和iPad平台上运行。

有三个理由,可以证明这个想法可行:

  (1)目前,iPhone和iPad在国内的拥有量很高,很多人都有在上面阅读正版书籍的需求,并且大部分苹果用户有付款购买正版的观念。可以说,市场已经是现成的了。

  (2)苹果公司的应用程序商店,技术很成熟,在上面销售和回款非常方便。

  (3)应用程序可以采用各种加密方法,不太容易盗版。

我兴奋地把这个念头,告诉了谢工老师和傅志红老师。她们也立刻觉得可行,并且当即拍板,将图灵最畅销的《C++ Primer》拿出来做试验,争取年底把最新一版的纸质书和应用程序同时推向市场。

据说,这本书的纸质版定价99元,应用程序的定价,我都替她们想好了,可以定在$4.99或$5.99。

非常希望图灵真的会推出这个应用程序,这不仅有助于在市场上领跑,而且会被当做中国电子出版的重要尝试写进历史。我期待早日看到这个试验的结果,期待电子书早日取代纸质书。

(完)


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黑客的含义

Posted: 20 Apr 2011 02:15 AM PDT

首先,很高兴地宣布:我翻译的《黑客与画家: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文集》,终于在本周上市了!

目前,各大网上书店(China-Pub当当卓越亚马逊京东)都可以下单。

我还为这本书做了一个专题网页(http://www.ruanyifeng.com/docs/pg/),欢迎访问!在那里可以看到,我的网志上与Paul Graham有关的所有文章。

下面是我为该书写的《译者序》,这应该是目前对"Hacker"(黑客)这个词分析得最深入的中文文献。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赶着交稿,这篇文章的很多地方写得比较粗糙,论述得不充分,衔接得不好。要是送印刷厂之前,我能想起再修改一遍就好了。

===============================================

黑客的含义
----《黑客与画家》的译者序

作者:阮一峰

2010年12月25日 / 上海


一、

您现在拿在手里的,是一本非常重要、也非常独特的书籍。

它的作者是美国互联网界举足轻重、有"创业教父"之称的哈佛大学计算机博士Paul Graham。 本书是他的文集。

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深奥,不仅仅是写给程序员和创业者的,更是写给普通读者的。Paul Graham最大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本书,让普通读者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计算机时代。

1968年--1972年期间,美国出版过一本叫做《地球商品目录》(Whole Earth Catalog)的杂志,内容从植物种子到电子仪器,无所不包,出版目的据说是要帮助读者"理解整个系统"(Understanding Whole Systems)。多年后,苹果公司的总裁乔布斯盛赞它"有点像印刷版的Google"。从某种意义上说,《黑客与画家》也是如此,这本书试图从许许多多不同的方面,解释这个时代的内在脉络,揭示它的发展轨迹,帮助你看清我们现在的位置和将来的方向。

二、

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很大一部分都在与计算机打交道。家用电表是智能的,通信网络是程控的,信用卡是联网的,就连点菜都会用到电子菜单。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未来的人类生活不仅是人与人的互动,更多的将是人与计算机的互动。

想要把握这个时代,就必须理解计算机。理解计算机的关键,则是要理解计算机背后的人。表面上,这是一个机器的时代。但是实际上,机器的设计者决定了我们的时代。程序员的审美,决定了你看到的软件界面;程序员的爱好,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软件可以使用。

我们的时代是程序员主导的时代,而伟大的程序员,就是黑客。

《黑客与画家》这本书,就是帮助你了解黑客、从而理解这个时代的一把钥匙。

三、

在媒体和普通人的眼里,"黑客"就是入侵计算机的人,就是"计算机犯罪"的同义词。但是,这并不是它的真正含义(至少不是原意),更不是本书所使用的含义。

要想读懂这本书,首先就必须正确理解什么是"黑客"。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有必要从源头上讲起。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从此世界上一些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人,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在他们身上,逐渐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技术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很多"行话"(jargon)。6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学生团体,叫做"铁路模型技术俱乐部"(Tech Model Railroad Club,简称TMRC),他们把难题的解决方法称为hack。

在这里,hack作为名词,有两个意思,既可以指很巧妙或很便捷的解决方法,也可以指比较笨拙、不那么优雅的解决方法。两者都能称为hack,不同的是,前者是漂亮的解决方法(cool hack或neat hack),后者是丑陋的解决方法(ugly hack或quick hack)。hack的字典解释是砍(木头),在这些学生看来,解决一个计算机难题,就好像在砍下一棵大树。那么相应地,完成这种hack的过程就被称为动词hacking,而从事hacking的人就是hacker,也就是黑客。

从这个意思出发,hack还有一个引申义,指对某个程序或设备进行修改,使其完成原来不可用的功能(或者禁止外部使用者接触到的功能)。在这种意义上,hacking可以与盗窃信息、信用卡欺诈或其他计算机犯罪联系一起,这也是后来"黑客"(hacker)被当计算机入侵者的称呼的原因。

但是,在六十年代这个词被发明的时候,"黑客"完全是正面意义上的称呼。TMRC使用这个词,带有敬意,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要完成一个hack,就必然包含着高度的革新、独树一帜的风格、精湛的技艺。最能干的人会自豪地称自己为黑客。

这时,"黑客"这个词不仅是第一流能力的象征,还包含着追求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精神愉悦或享受。也就是说,从一开始,黑客就是有精神追求的。自由软件基金会创始人Richard Stallman说:

"出于兴趣,解决某个难题,不管它有没有用,这就是黑客。" (Playfully doing something difficult, whether useful or not, that is hacking.)

四、

根据Richard Stallman的说法,黑客行为必须包含三个特点:好玩(playful)、高智商(cleverness)、探索精神(exploration)。只有行为同时满足这三个标准,才能被称为"黑客"。另一方面,它们也构成了黑客的价值观,黑客追求的就是这三种价值,而不是实用性或金钱。

1984年,《新闻周刊》的记者Steven Levy出版了历史上第一本介绍黑客的著作《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Hackers: Heroes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在该书中,他进一步将黑客的价值观,总结为六条"黑客伦理"(hacker ethic),直到今天都被视为这方面的最佳论述:

1. 使用计算机,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任何事情都应该亲手尝试。(Access to computers--and anything that might teach you something about the way the world works--should be unlimited and total. Always yield to the Hands-On Imperative!)

2. 信息应该全部免费。(All information should be free.)

3. 不信任权威,提倡去中心化。(Mistrust Authority--Promote Decentralization.)

4. 判断一个人应该看他的技术能力,而不是看其他标准。(Hackers should be judged by their hacking, not bogus criteria such as degrees, age, race, or position.)

5. 你可以用计算机创造美和艺术。(You can create art and beauty on a computer.)

6. 计算机使生活更美好。(Computers can change your life for the better.)

根据这六条"黑客伦理",黑客价值观的核心原则可以概况成这样几点:分享(Sharing)、开放(Openness)、民主(Decentralization)、计算机的自由使用(Free access to computers)、进步(World Improvement)。

所以,"黑客"这个词的原始含义,就是指那些信奉"黑客伦理"、而且能力高超的程序员。历史上一些最优秀的程序员,都是"黑客"。除了上文提到的Richard Stallman,还包括Unix操作系统创始人Dennis Ritchie和Ken Thompson、经典巨著《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的作者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Donald Knuth、Linux操作系统创始人Linus Torvalds、"开源运动"创始人Eric S. Raymond、微软公司创始人Bill Gates等等。正是黑客把计算机工业推向了更高的高度。

五、

"黑客伦理"的一个必然推论,就是黑客不服从管教,具有叛逆精神。

黑客通常对管理者强加的、限制他们行为的愚蠢规定不屑一顾,会找出规避的方法。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自由使用计算机,另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显现自己的聪明。比如,计算机设备的各种安全措施,就是最常被黑客破解的东西。Steven Levy对这一点,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

"对于黑客来说,关着的门就是一种挑衅,而锁着的门则是一种侮辱。......黑客相信,只要有助于改进现状、探索未知,人们就应该被允许自由地使用各种工具和信息。当一个黑客需要一样东西,来帮助自己创造、探索、或者改正某种设备时,他不会自找麻烦,接受那些财产专有权的荒谬概念。"

这就是黑客有时会入侵计算机系统的原因,他们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侵犯别人的利益,这与那些计算机罪犯是不同的。

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事情发生了变化。

1983年,一帮密尔沃基州的青少年黑客入侵了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计算机系统,这件事被广泛报道,同年9月5日的《新闻周刊》(Newsweek)封面报道的标题就是"小心:黑客在行动"(Beware: Hackers at play),这是历史上主流媒体第一次使用"黑客"这个词。在报道的时候,媒体只注意和强调黑客行为一个很窄的方面:入侵系统。(可能因为这种行为容易引起公众的注意,提升报道的关注度。)他们把黑客简单定义为:入侵系统、破坏安全设施的人。从此,大多数人对于黑客有了错误的看法。同时,那些入侵计算机的程序员也自称"黑客",使得这个问题进一步变得复杂。

杂志、电视剧、电影、小说都对黑客的这种形象大肆渲染。黑客成了反社会的技术高手的代名词,仿佛只要他坐在键盘前,就有一种从事犯罪活动的魔力,可以操纵任何与网络相连的机器,从核弹到车库大门,都在黑客敲打键盘的操作之中被控制。根据这种观点,黑客在最好的情况下是一个没有认识到自己能力的清白的人,在最坏的情况下则是一个恐怖分子。在过去几年中,随着计算机病毒的泛滥,黑客在大众心目中已经成了一种有害的人群。

那些传统意义上的黑客,不认同这样使用"黑客"这个词。他们认为,历史上确实有一些正直的黑客,为了亲自动手了解系统,做过违反法规的入侵举动。但是,那些人并没有恶意,而且从一开始,恶作剧就是黑客文化的一部分,仅仅由此推断入侵和破坏系统就是黑客文化的实质,完全是错误的观点。真正的黑客,致力于改变世界,让世界运转得美好。媒体对黑客的定义,未免过于片面。

为了澄清"黑客"这个概念,他们提出只有传统意义上的黑客,才能被称为hacker,而那些恶意入侵计算机系统的人,应该被称为cracker(入侵者)。这个观点已经在程序员社区中,得到普通认同。

《黑客与画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黑客"这个词。在本书中,"黑客"就是指最优秀的程序员,而不是入侵计算机系统的人。

六、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黑客,全书十五章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四章,解释了黑客是如何成长的,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一些观点。

 第二部分:从第五章到第九章,解释了黑客怎样做出自己的成果,这些成果又是怎样对全世界产生了影响。

 第三部分:从第十章到第十五章,解释了黑客的工具(编程语言)和工作方法,这是黑客文化的基础和核心。

Paul Graham想让公众了解,黑客并不神秘,更不是技术怪人。《黑客与画家》这个书名,就是在提示应该把黑客与画家当作同一种人看待。和画家一样,黑客只是怀有一门特殊手艺、有创造天赋的普通人。这个书名还有另一层含义,提出编程是一种艺术创作,黑客就是艺术家,开发软件与画家作画、雕塑家雕刻、建筑师设计房屋并没有本质不同。

总之,这是一本帮助你理解这个时代的书。Paul Graham想教给你的,其实是新思想。读完以后,你看待世界的眼光,很可能会完全不同。如果你想在21世纪立足,理解这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做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成功者,我建议你读这本书。

七、

翻译过程中,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力求把原文忠实、清晰地译成中文。本书的一些章节,Paul Graham谈论的都是计算机行业的专业问题,但是他又希望让普通读者看懂,试图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解释专业概念,我个人感觉效果不太理想,反而使得行文稍显冗余和模糊,这一点提醒读者注意。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计算机行业的经典著作,2004年在美国出版后一直畅销不衰,深受好评,很多读者都被作者的远见卓识折服。

最后,本书第十三章涉及Lisp语言的部分,曾请田春帮助校译,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完)


2011年4月18日星期一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Facebook的俄勒冈机房

Posted: 17 Apr 2011 11:17 PM PDT

两周前,Facebook宣布了一个Open Compute项目,彻底公开机房和服务器设计。

这件事的背景是,Facebook最近在俄勒冈州的普林维尔(Prineville),建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机房,号称能效提高38%,建造成本降低24%。

根据Facebook公布的资料,以及Robert Scoble的参观记,这个机房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1.

机房坐落在一片荒原上,距离普林维尔市区大概半个小时车程。这里气候干燥,气温适中(夏季最高温度40度),有利于节能。

2.

机房外部有很多小型的太阳能电板,主要用来为一些附属建筑供电。

3.

整个机房规模很大,长度大概相当于三个沃尔玛超市。

4.

机房的全景。

5.

机房的正门。

6.

进门后,有一些当地的历史介绍。

7.

接待室。

8.

墙上的液晶显示屏,实时显示各部分的温度和湿度。

9.

机房的节能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不使用空调(自然风冷却),简化的供电设计,低耗电的服务器设计。

10.

上图是机房空气循环系统的设计示意图。从图中可见,外部空气进入机房,一共要经过三道冷却步骤。

11.

第一道步骤,是大量铜管组成的热交换器,使得空气热量尽快散发。

12.

走近一点看铜管。

13.

第二道步骤,是使用风扇墙为空气降温。

14.

风扇墙的侧面照。

15.

除了大型风扇,还装有许多小型风扇。

16.

小型风扇的细部。

17.

第三道步骤是喷雾,喷出细小的水珠为空气降温。

18.

走近看喷雾墙。

19.

喷嘴的特写。

20.

完成这三道步骤之后,热空气就变成了冷空气,可以输入机房降温了。整个机房大厅,分为左右两半。

21.

服务器柜都装上了蓝色Led灯。

22.

服务器柜之间的走道。

23.

服务器柜中间的那个蓝色柜子,是48V的不间断电源UPS。

24.

每个柜子放30台服务器,每三个柜子为一组,即每组90台服务器。

25.

服务器机箱是Facebook自行设计的,比普通机箱大,不含螺丝和尖角,很容易更换里面的元件。

26.

使用两种主板,一种是两颗AMD Opteron 6100 CPU,外加24根内存插槽。

27.

另一种是两颗Intel Xeon 5500(或5600)CPU,外加18根内存插槽。除了必需的元件以外,主板的其他部分都做到最简,减少成本和能耗。

28.

机箱电源是一个450W的交直流转换器,输出12.5V的直流电。

29.

机房的工作间。

30.

另一间工作间。

31.

杂物间。

32.

机房大厅外的走廊。

33.

吃饭的地方。

34.

供员工放松的电子游戏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