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
Posted: 17 Dec 2011 10:03 PM PST 过去两个月,我一直在读这本400页的书。 这是我今年读过的最有价值的好书之一。 它很独特,一半是游记,讲述作者与儿子的一次摩托车旅行,从明尼苏达州一直到加州,耗时17天;另一半是哲学讨论,作者剖析自己的思想,寻求心灵的答案。两种文体交织在一起,维基百科称它为"哲学小说"。 作者波西格(1928-,Robert M. Pirsig)大学时主修生物化学,后来对哲学产生兴趣,1950年前往印度学习东方哲学。回国后,在当地大学担任写作课教师。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精神病院,接受过28次电击疗法。 1968年出院后,他带着10岁的儿子克里斯,进行了一次长途摩托车旅行。他把旅行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了一本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由于连续被121家出版社拒绝,直到1974年,这本书才出版。但是出版后,销售量惊人,超过500万册,成为70年代美国十大畅销书之一,目前累计销售量已经超过1000万册。《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它是"世界上被拒稿次数最多的畅销书"。 此书在国内有两个中文版:《父子的世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黄欣译,1999)和《万里任禅游》(重庆出版社,张国辰译,2006)。后面一个版本,今年9月已经再版了,并且终于将书名改成原名了。网上有这个版本的下载,翻译得相当不错。 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我很奇怪,"禅"和"摩托车"有什么关系,怎么会放在一起呢? 读完才明白,这两个词都是象征。"禅"象征一个人内心的心灵探索,是主观哲学思考;"摩托车"象征科学技术,是客观的外部存在。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就是暗示这本书讲的是,如何将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正确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达到一种和谐存在的境界。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维修摩托车"也能成为一种"禅",那会怎样?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
这本书的主题其实可以概况为,在工业时代,如何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以及如何去信。 所谓"信仰",说到底就是对世界的某种理解,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在工业时代,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技高度发达、产品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普通人的理解、工业力量仿佛一种不受操控的怪兽,理解这样的世界,找到内心的信仰和平静,谈何容易?
作者认为,寻找心灵的平静,需要感性方法和理性方法的统一。 "感性"是指追求内心感受,不追究事物背后的原因和运行机制。比如,感性的人骑摩托车兜风,看重的是骑行的快感、旅途的美景,以及其中包含的禅意思考。
"理性"则是指逻辑分析和科学理解能力。理性的人骑摩托车兜风,会想搞清楚摩托车的运行原理,以及发生故障时如何维修。
如果感性和理性能够结合起来,一个人就能正确面对这个世界,找到心灵的宁静。 当旅行结束,作者骑到了加州,看到了大海。在那一刻,他相信自己的答案是对的。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摘录 1. 过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怀着爱意的生活,一种高高兴兴、简单明了的生活。 2. 单调乏味的日子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究竟自己是怎么过的,而时间已悄悄溜走了。 现在我们的确空下来了,我想谈一些我自己觉得颇为重要的事。 3. 风一时起,一时落,不断地吹送过来......它们来自那么遥远的地方。 4. 我对许多事情都有些不确定,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话说得这么多。 5. 她说如果埋葬一个人时出了问题,他的鬼魂就会出现。这一点的确如此,斐德洛没有得到安葬,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6. 我想了一下,他还是值得我向他解释的。 7. 是什么把他们带进殿堂里的......答案不一而足......逃避平凡生活的芜杂,无可救药的厌倦,逃离自己欲望的束缚。 一个脾气好的人想要逃离喧闹、令人紧张的环境,而来到寂静的高山,在这里你极目远眺,透过静谧清新的空气,愉快地描摹永恒宁静的山色。 8. 他的确是跨入了这个领域,但是却对答案不满意。 9. 他几乎从生理上产生了对这座山的需要。他抽象的思路已经变得这样绵长,必须要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才能够保持思路的清晰。稍有分心或是有其他的思想或是有责任在身,都很可能破坏思想的进展。 早期的失败使他觉得不需要按照一般的社会标准去思考,他的思想早已很少有人能明白。他认为像学校、教会、政府和政治组织这种机构,都是想用某种特定的目标而非真理来引导别人的思考,以使他们的机构能够继续存活下去,以控制别人来继续为这些机构服务。 因而,他认为早年的失败,其实对他来说是一种福气,在偶然之间就使自己从为他所设下的陷阱中逃了出来。在他的下半辈子,他对于这些机构所谓的真理警戒心变得非常高。当然一开始,他并没有这样想,只是后来逐渐演变成这样。 10. 他很高兴能够独自一个人在空旷的船舱里读这本书,否则他永远不可能读进去。 11. 有些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山底下,从来不知道有这么高的地方存在。 12. 在这思想的高原地带,你想得愈用力,走得就愈慢。 他以科学的方法来阅读,不只读字面的意思,而且把每个句子都拿来实验,同时记下问题,以待日后解决。 我的运气不错,我有他大量的笔记。 13. 你成了一部机器,不断地对那些如潮水般涌来的天真学生重复同样枯燥乏味的教材。他们不了解为什么你变得这样乏味,因而对你失去了尊敬。大家也受了你的传染。 你不断上课、上课、上课的原因是,这是经营一所学校最经济的方法,让外界的人误以为学生得到了完整的教育。 14. 真正的大学并不听命于任何民意机关,也不是由任何建筑物所构成的,只要它自己宣布这个地方已不再是圣所,真正的大学就已经消失,所遗留下来的只是一些砖墙、藏书和种种物质的结构罢了。 15. 真正的大学并没有特定的地点,也没有校产;既不支付薪水,也不接受物质的报酬。 真正的大学是心灵的世界,是多少世纪以来流传给我们的理性思想,它不存在于任何特定的建筑物之内。这种心灵的世界,许多世纪以来都是通过一群所谓的教授所传递的,而教授这个头衔并不属于真正大学的一部分,大学的本质在于流传下来的理性的自身。 16. 除了这种心灵的世界之外,不巧也有一种合法的机构有同样的名称,但是却完全是两码子事。它是非营利性的组织,隶属于州政府,同时坐落在特定的地方,它不但拥有校产,还能发薪水,收学费,还要受法律的约束。 然而这种大学,也就是合法的组织,却没有办法真正提供任何教导,它不但无法激发新知识的产生,也无法衡量学问的价值。它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大学,它只像教会外表的建筑一样,坐落在某个特定的地点,提供真正的教会各种有利于生存的环境。 斐德洛认为,凡是没有办法觉察这种差异的人,就会误以为掌握了教会的建筑就等于掌握了教会。他们认为,学校的教授既然领了薪水,一旦得到上面的指示,就应该抛弃自己的见解,毫无异议地接受学校的指挥,就像受雇于一般公司行号,处处要为老板说话一样。 他们看到的是虚假的大学,而没看到真正的大学。 17. 他的动力:勇于说出真理的使命感。 18. 一个人可以信仰真理,也可以通过理性去追寻真理,或者和当局对抗,但是为什么会像他这样夜以继日地燃烧自己? 19. 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 20. 如果一直向前看,或者只看到目前的状况,对你并没有任何意义。一旦你回顾以往,就会看到一种模式隐隐出现。如果你由这个模式出发,那么很可能会迸发出一些东西。 21. 科学的问题在于它并没有和人的心灵连在一起,所以在盲目之中表露出它丑陋的一面,因而必然引起人们的厌恶。然而过去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为大家最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的问题,而科学正好能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要。 但是现在有更多人相信、也注意到科学所产生的丑陋现象,因而怀疑我们是否需要牺牲灵性和美感上的需要,以满足物质方面的欲望。 22. 解决的方法不是抛弃或否定理性,而是拓展理性的内涵,使它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23. 在温暖的被窝中,我又想了好一阵子山顶的雪和风,还有哥伦布。 24. 除了她走后所留下的精神涡流,教室里只剩下一股悲伤的气氛。而原先我所要来看的东西已经消失了。 25. 实体的山往往能象征人们灵性长进的路。就好像那些在我们身后的山谷里的人们,大部分人望着灵性的高峰,但是一生从来不曾攀上过,只是听听别人的经验就已经很满足,而自己不愿意花费任何心血。有一些人则是靠着有经验的向导,他们知道最安全的路,因而能够很顺利地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但是还有另外一批人,不但没有经验,而且不太相信别人的经验,想要走出自己的路。其中很少有人能成功,但是总有一些靠着自己的意志、运气还有上天的恩典而做到了。 26. 那些成功的人要比别人更明白,其实登山并没有惟一或是固定的路线,有多少这样的人物就有多少条路。 27. 她之所以写不出有关波斯曼的事,是因为她想不出波斯曼有什么值得重复写下来的地方。很奇怪,她竟然不知道自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而不要在乎别人说过什么。而把题材缩减到一块砖就突破了她的瓶颈。因为很明显地,她必须直接地、不受任何阻碍地观察这块砖。 28. 一旦他们能自己直接观察,就会明白有无穷的题材值得写,这是一种培养信心的训练,虽然他们所写的看似微不足道,但是终究是自己的作品,而不是模仿别人之作。 29. 废除分数和学位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处罚驴子或者是抛弃它们,而是给这些驴子适当的环境,让它变成自由的人。 30. 愈聪明愈认真的学生愈不需要分数,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问的本身比较感兴趣。而愈懒惰愈愚笨的学生则愈需要分数,因为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否及格了。 31. 把心怀怨恨的学生教成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这不是他想要做的。 32. 他和太太在山里露营了许久,她问他为什么一直都这么沉默,他也说不出原因,他只是停下来等待,等待那颗思想上尚未出现的晶种,能够突然地把一切都具体化。 33. 如果你只是为了爬到山顶,这种目标是很肤浅的,维持山的活力是靠这些周遭的环境,而不单单只是山顶而已。 但是当然,没有山顶,就不会有山的周围,是山顶界定了周围。 34. 凡是有创意的人都有那个神秘而属于个人的内在目标。 35. 他谈论的话题永远是别的事和别的地方。他的人虽然在这里,但是他的心却不在这里。因为他拒绝活在此时此地,他想要赶快爬到山顶,但是一旦爬上去之后仍然不快乐,因为山顶立刻就变成"此地"。他追寻的,他想要的都已经围绕在他的四周,但是他并不要这一切,因为这些就在他旁边。于是在体力和精神上,他所跨出的每一步都很吃力,因为他总认为自己的目标在远方。 36. 学校这座理性的教会主要就是研究那些能被界定的事物,所以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神秘的主义,他就应该去修道院而不是去大学,大学要研究的是能够形之于文字的事物。 37. 一旦你被训练得轻视自己的喜好,那么当然你就会对别人更加顺服----变成好奴隶。一旦你学会不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么你就会为整个体系所接受。 38. 爬到山顶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看到蓝天。 39. 当远方有座高山或者哪怕只是山丘,你就拥有了空间。 40. 前沿就是一切行动所在。前沿包含着未来的全部可能性。前沿也包含着过去的全部历史。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到哪里去追寻过去与未来呢? 41. 这是一种无法解释的伤怀,又一天消逝了,展现在眼前的只是逐渐沉重的暮色。 42. 一直到作品呈现出它该有的形式,他的内心才会得到真正的安宁。 43. 钓鱼回来的人通常充满了热忱,有力量去面对几个礼拜前他已经厌恶至极的事物。因此,事实上他并没有浪费时间,只是我们以世俗的眼光认为他是如此。 44. 在修理机器这方面,如果你的自我太强,往往无法把工作做好。因为你总是会被愚弄,很容易犯错,所以修理人员自大的个性对他颇为不利。如果你认识很多技术人员,我想你会同意我的观点,他们往往相当谦虚而且安静。当然,也有例外。不过即使他们起初无法保持安静和谦逊,长久工作下来,也会变成这样的个性。同时,他们还具有高度的警戒心,专注而又懂得怀疑,不会以自我为中心。 45. 机器会反映出你真正的个性、感受、推理和行动,而不是反映你自我吹嘘、膨胀的那一部分。如果你的士气来自于你的自我,而非良质,那么这种虚假的形象很快就会完全崩溃,那你就会非常沮丧。 46. 我在公路上慢慢地走着,不想去打扰阳光,这正是早秋的感觉。 47. 森林里面的寂静会让每一个人都有所进步。 48. 我认为身体上的距离和寂寞毫不相关,造成寂寞的原因是心理的距离。在蒙大拿和爱达荷州,身体上的距离虽然很遥远,人们心理的距离却很近,而在这里正好相反。 49. 大众媒体让他们以为身边的事物是不重要的,这就是他们寂寞的原因。你可以从他们脸上看到寂寞。先是他们眼中闪过一丝搜寻的神情,然后一旦看见你,你对他们来说便只不过像一个物体,算不得什么,而不是他们想要寻找的对象,因为你不是电视上的人物。 50. 然而伟大的书籍早已为世人所知,斐德洛的作品却没有出版,所以我的责任之一就是要把他的思想详细地写下来。 51. 苏格拉底曾经告诉高尔吉亚,修辞学和烹饪都是煽动人的学问----是很卑微的思想----因为它们所诉求的是人的情感而非真正的知识。 52. 代表善的智者和代表真理的辩证学者为人类未来的世界走向而争斗。真理这一方赢了,而善输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接受真实很少有困难,而接受良质的阻力则很大。 53. 雨小多了,所以我们能看到地平线,遥远的天边有如此明显的一条线,清楚地区分开了浅灰的天空和深灰的海水。 一个人只要望着地平线,内心就能得到宁静。 54. 往往我们对别人指责最严苛之处,就是我们最害怕自己的地方。 55. 大海寒冷湛蓝,很奇怪,却让我有绝望的感觉。住在海边的人永远不会了解海洋对于住在内陆的人的意义----它代表了如此遥远而庞大的梦想,虽然就在眼前,但是在最深的潜意识里,你却看不见它。当他们到达海洋的时候,将意识与潜意识的梦境相比较,就会感到挫败。他们走了这么远的路,却到达了一个永远无法探知深度的神秘之处。它是一切的源头。 56. 现在在思索,海到底究竟有多远...... 57. 克里斯哭的声音渐渐小下来,但还是没有止住。海风吹在我们四周长长的野草上,雾逐渐散去。 (完) 文档信息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